劉興昌 刁振軍 郭德亮
評價學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們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外,更要使他們喜歡學習、喜歡表達、喜歡寫作,覺得那是一種快樂。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作文評語應該體現人文性和藝術性,讓老師良好的語言熏陶學生,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文評語人文性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給學生下作文評語,則是這一環節的點睛之筆。然而,傳統的作文評語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諸如: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層次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等。這類評語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作文的成功之處或問題所在,但嚴重忽視了培養人、發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條的語言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發揚優點和修正錯誤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
“做人——作文”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文評語必須改革,朝著“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邊作文邊做人。也就是說作文評語不僅要評價學生習作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能夠與習作者實際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通過長期的評語感染,領悟寫作技巧,磨練意志品質,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人——作文”素質養成和和諧發展。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為學生的作文寫評語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作文不但是學生作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表現,所以教師的作文評語不但要在寫作方法上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進行引導。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改變以往作文評語中作為說教者的形象,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評價學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們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外,更要使他們喜歡學習、喜歡表達、喜歡寫作,覺得那是一種快樂。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作文評語應該體現人文性和藝術性,讓老師良好的語言熏陶學生,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根據葉老的指點,在作文評語中必須堅持運用愛的效應。那么,如何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呢?
一、熱情的贊揚
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小學時代的兩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師充滿熱情的贊語:“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遠大未可限量,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這些極富鼓舞性的評語,無疑給少年茅盾以極大的啟示和鼓勵,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奮進的動力。
無論是優生、中等生還是差生,只要寫出了優秀的習作或此次習作有明顯進步,就應該正面肯定習作的可貴之處,趁熱打鐵,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評語鞏固學生已有的成績,增強他們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賀,又一篇佳作問世了!細致的內心活動描寫,巧妙的前后照應,證明你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你的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紀的巴金!”這樣的評語既肯定了學生對作文技巧的靈活運用,又使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愉悅與滿足,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心靈深處樹立起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二、情感的撫慰
先學做人,后學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對作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實,不管是成人的文章還是學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他們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的一種流露。通過情感式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
例如,有位學生因為來自偏遠的農村,生活較困難,使她在新的城區學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寫作文《我》時,她寫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與城里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太丟人了,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老師讀后感觸很大,為了使她能很快自強起來,于是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飛進了我的叢林,我憐愛她的自卑和嬌弱,我欣賞她的誠實和坦率,我更珍愛并撫慰她灑滿露珠的羽翼。你信嗎?這樣一只丑小鴨,真的會成為茂密叢林中的一只驕傲潔白的天鵝。從此,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佳作紛呈。事實證明,愛的力量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流露出父母離異帶來的極度傷感,而習作又文從字順,情感真切。評語可以這樣寫: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你寫出了這樣一篇令人感動的佳作。我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高興,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來一定會是美好而幸福的。
三、感情的延續
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老師又把一份真誠一份情誼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讓它永遠的流淌,這就叫感情的延續。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而應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讓他們覺得他們高興的時候,老師在鼓掌,他們傷心的時候,老師在為他們流淚。激發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講究一個“情”字,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學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評語理應影響他們做人的尺度,引導他們遵循正確的做人原則成長。所以作文中老師的評語如能達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學生就不會討厭作文了,而能把作文當成朋友。他們會情愿走進這個有芳草、有綠葉、有溪水的清涼世界。
例如,有位學生在《一串紐扣》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明節那天,兩個“小布鞋兒”跪在老師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她們一個燒了一張寫著100分的考試卷,一個燒了一串塑料紐扣。她們想起了老師硬把她們從爸爸的“板車”上拉回學校,想起了老師用買藥治病的錢幫她們交了學費,但是老師“走”的那天,穿的上衣還缺著兩個紐扣……
老師看了深受感動,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動。我真為那黃土下的老師感到高興,她生沒帶來什么,死未帶走什么,但她卻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兩個善良懂事的學生。學生惦記著老師,老師心安;學生勤學上進,老師滿足。我也是個老師,假如我的學生在我死后也這樣記著我,讓我知道他們在進步,假如上帝愿賜給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當上三百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