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洲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以及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現今的教育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只強調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中學教育階段,體育課作為培養學生運動能力,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教學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現階段下,教師應如何抓住新課改的機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成為了廣大體育教師首要關注的課題。
中學體育學生身體素質俗話說得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于學生而言,良好的身體素質同樣是他們得以完成學業和實現個人發展成長的本錢。教育追求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證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學教育階段,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完善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有責任培養好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具備更進一步發展自我的硬性資本,從而實現學生的身體健康。然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維的禁錮,不僅學生自己不重視身體素質的培養,就連教師對此也是抱以不重視的態度。這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是現今所有體育教師的重要任務。而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呢?本文主要總結出以下三點策略。
一、準備活動很重要
任何體育運動都離不開適當的準備活動。在以往的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將體育課視作“玩樂課”,以為上體育課就是可以隨便打鬧隨便玩耍,不僅對體育課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缺乏對自身身體保持的意識。適當的準備活動,不僅可以保護學生的身體,避免學生在激烈的活動中受傷,還可以起到教育意義,讓學生明白熱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寒冷的季節里,準備活動就顯得更為必要了。
某位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總是會嚴格要求學生完成一系列的準備活動。其先是帶領學生做一些擴胸運動、徒手操、伸展運動等,以激發學生的身體機能,喚醒學生的身體器官。此外,必要的準備活動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身體柔韌性,提高學生的身體靈活度,從而更好地保護學生身體免受拉傷。在徒手操做完以后,這位教師還會進一步要求學生參加400米或800米的慢跑,以促進學生的血液循環,活動他們的關節,為其完成最后一步的預熱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準備活動,學生再進行激烈的運動時,其表現也就要好得多,而且更不容易受傷了。
準備活動可謂是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是幫助學生提高其運動能力的第一步。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只有讓學生明白了預熱的重要性,保證準備活動的充分度,才能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身體素質,并提升其綜合素質。
二、訓練技巧是根本
身體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之事。許多學生對于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著強烈的主觀愿望,他們也都很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但是,由于缺少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訓練技巧,這些學生往往一上來就進行超負荷的激烈運動。這種行為不僅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沒有任何意義,反而還會造成學生身體機能的破壞,嚴重者更有可能受傷。如此一來,學生的身體素質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會因為受傷而變差。豈不得不償失?因此,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訓練技巧,指導學生在科學的方法下進行身體素質鍛煉,就十分重要。
某位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在指導學生學習足球這項運動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學生缺乏相關技能知識但卻做出超負荷的行為的情況。有的學生為了在己隊進攻時過分追求推進速度,從而大量耗費了自己的體力,導致在防守端無所作為。而有的學生則經常在陣地進攻中強迫自己傳出超遠距離的球,結果反而造成自己拉傷。面對這些情況,這位教師先是嚴格規范學生在體育課中的行為和活動,避免學生因為參加超劇烈的活動而受傷。其后,這位教師將學生按興趣分組,如喜歡足球運動的分為足球小組,喜歡籃球運動的則分成籃球小組等,并在這些小組中選出組長。因為學生數量一般很多,教師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這位教師便針對各個小組所屬運動的特點,分階段分層次的傳授各個組長技術動作特點,然后再要這些組長傳授給小組的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允許范圍內的自主活動時,這位教師便只需要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視,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不合理、不規范的技術動作進行指導就可以了。這樣做,不僅大大簡化了教師的工作內容,還提高了整體教學效率。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的很快。
技巧的傳授不僅是保證學生安全健身、科學鍛煉的根本,同時還是激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學習訓練技巧的過程中,會逐漸獲得成就感,并從自身的變化中獲得激勵。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的體育教學而言,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三、持之以恒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
之前提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語文、英語、數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一樣,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和沉淀過程。所以,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持之以恒是其中的關鍵。教師在平常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證學生的鍛煉量,避免出現太大落差,絕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撒網”或是“一曝十寒”,這樣的做法對于學生自身而言毫無意義,反而還會使其厭惡體育課,從而產生消極厭學的態度。
某位教師在開展體育課教學時,不僅每次都會要求學生完成定量的8組徒手操和1000米慢跑,還會積極鼓勵并帶領學生開展球類運動或是小型團隊比賽。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這位教師每次還都會給學生講解一些有關體育運動的勵志故事、小知識或是趣聞,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上不僅能參與體育運動,還能像其它課堂一樣學習到有用的知識。通過這位教師的言傳身教,不少學生都明白了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即使是在體育課結束之后,或是課余時間,也會有不少學生自發組織籃球、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在這樣的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漸得到了提高。
四、總結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準備活動,傳授學生相關的訓練技巧,并讓學生形成持之以恒的習慣。只有這樣,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冬,葉佳春.進步度與達成度評價對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6,(7).
[2]朱士林.中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教學策略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2).
[3]葛寧.論中學體育教育身體素質的培養[J].教師,2011,(14).
[4]邵曙光,王學紅,王宇.深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著力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哈爾濱市第六中學體育課改回顧[J].體育教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