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紅

[摘 要]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特點,了解學生學情,創設現實生活情境,開展游戲或比賽活動,設計多樣化的練習,讓學生在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中,透徹地理解算理,扎實地掌握算法,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計算的課堂也靈動起來。
[關鍵詞]計算課;教學 ;探究
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計算教學刪除了一些繁、難、怪、偏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素材,因而,現行教材中計算教學顯得簡單又容易。但有些教師在選擇公開課教學內容時還是不予考慮,一則因為計算教學要將算理與算法有機結合,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高屋建瓴;二則因為計算教學內容目標明確,訓練形式單一,課堂會感覺枯燥乏味。在江西省第十一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贛州市的劉老師帶來了一節“多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計算教學課,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較好的示范。
一、教學實例
教師將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動物冠軍的素材引入課堂,貫穿教學始終。以21×4為例復習不進位筆算乘法,接著順勢遷移到進位筆算上來,讓學生先估一估18×3的結果,再嘗試用豎式算一算。教師巡視,收集多種不同的豎式展示,讓學生借助已經學會的算法來驗證結果,如口算、估算、連加等。
二、賞析
很多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常常將算理棄之腦后,只重視學生算法的掌握和運用。課后又常常為學生在計算上所犯的錯誤煩惱,并且總是將學生的計算錯誤歸結于粗心、馬虎、計算能力差等,卻不會考慮學生缺失算理。
(一)在理解算理上找準“探究點”
探究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其中而算理表現得更抽象。因此,探究算理應該找準探究點,才能讓學生形象地“知其所以然”。劉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個位相乘滿幾十,就要向十位進幾”的算理時,根據學情找到了問題的探究點——進位,并且采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當有學生利用加法豎式計算18+18+18,個位3個8相加得24,這時,他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向十位進2呢?利用課件展示擺小棒計算的過程,因為24根又可以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這就是向十位進的2。教師利用動畫把2捆小棒移在3捆的下面并縮小。這樣生動形象的展示,筆者認為這既是在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又是在鋪墊學生列豎式計算乘法的方法。而后,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也就是本課的重點)以小組內交流和“小老師”采訪的形式,讓學生不斷鞏固加深對這一算理的認識。在嘗試計算——驗證結果——小老師講解——質疑交流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也可見一斑。
(二)在形成算法上找準“關鍵點”
劉老師精細巧妙的教學設計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形式單一的計算訓練上,因為計算教學的價值決不能僅僅滿足于會計算就行了。他設計練習時采用分層編排,如第一題的乘法筆算練習中教師注重了這樣的書寫,有利于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進位乘法的算法。
筆者認為這個小方框的設置就是形成算法的關鍵點。要求學生填進位數,通過對幾道豎式進位時進幾的反思,順利歸納出“滿幾十向十位進幾”的進位方法。第二題從15×3到125×3,再到1125×3,遷移類推出“從個位起依次相乘”的計算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劉老師注意了估算與計算的融合,新知與舊知的轉化,教師精心設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正是這樣一種溝通前后、放眼發展的教學,讓孩子的學習不斷走向深入。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