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摘 要]教學實踐探究,其探究過程可以歸納為:“根據研究假設確定采集什么數據——制作采集工具——選擇采集方法——培訓采集人——去除無效數據,準確記錄數據——重復收集數據——技術處理并呈現數據——將數據轉化為證據——形成一定解釋,確認是否支持研究假設。”面對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針對“另類數據”,教師不再糾結數據本身,而更多地關注師生的采集過程和學生的原始數據,讓學生對數據的探究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親近數據,也獲得了探究能力。
[關鍵詞]數據;教學實踐;科學
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證據,如何用一些可靠的證據去證實世界是科學課的核心目標之一,而數據是科學探究中最重要的證據之一。但在指導學生采集與分析數據時,學生獲得的數據時常是千差萬別,此時教師要分析原因,并進行教學實踐改革嘗試。
一、從五次教學,看數據類型
1.原始數據:學生測得的第一手數據。
2.有效數據:學生能夠找準脈搏,數對脈搏,并能準確記錄而得到的數據。
3.無效數據:不正確的數據。與正常范圍有很大差距,甚至是不可能達到的數據。
4.原始數據轉化成的證據——平均值。
二、原因分析
1.執行態度問題。首先,教學預設不充分,定量研究是一種實證研究,指導需要進行精細化預設。其次,教師對實驗結果的指向性太強。再次,產生問題不了了之。
學生是探究活動主體,他們的執行力直接反應教師指導的效果,直接表達了他們的投入情況,自然也指向測量數據的準確性。
2.實際操作問題。原有的圖釘脈搏器較重,效果不明顯,外加手腕是直接平放在桌上,姿勢很不穩定。
測量脈搏是一項很細致的工作,主要表現在:借助工具找不準脈搏跳動比較明顯的點;點不準最佳位置;感受不準或有時感受不到脈搏跳到的節奏;受到外界干擾或主觀執行力不夠而數錯次數;數據未能及時記錄或計算出了問題等。
3.整理分析問題。一組數據測出后,不管是有效數據還是無效數據,都值得教師去關注和珍惜……這是章鼎兒老師對待數據的態度。他還說過:“不是數據出了問題,其實,數據沒有問題,而是對數據的態度,對數據的處理出了問題,不能玩弄數據。”
不管是怎樣的數據都是學生真實做出來的,都反應了一定的客觀事實。既然采集數據就要讓數據說話。
三、攻克數據難關的教學實踐嘗試
正是以上的這些原因,導致了學生得不到有效的數據,從而對數據的探究實驗失去了信心。那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攻克它的環境,順利得到有效數據呢?
1.精心準備實驗器材,為獲得有效數據提供保障。本課找準脈搏是基礎,是采集數據的前提。脈搏跳動有一個范圍,哪一個點才是我們測量的最佳位置呢?我們要很清楚“找到”和“找準”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這么細致的工作,找準才是關鍵。我們測量脈搏都是搭脈,這是無形,非可視物,我們沒有辦法可以判斷學生是否找準了。受張洪鳴老師的啟發,我制作了可視物——圖釘脈搏器,用很輕的木條扎在圖釘上,削尖頂端。一來幫助學生緩沖一下難度,反復比較判斷,找到最佳位置;二來給老師提供反饋。這一個小小的工具,很不起眼,卻為我們攻克本課難關奠定了基礎。
2.遞進設計、細化交流、分步落實,獲得有效數據。首先,感受脈搏。此處重點強調指肚、有節奏地跳動這兩個點,幫助學生初步規范地感受到脈搏跳動的情況。其次,尋找橈動脈。“看,你能看到嗎?”學生為難需要時,為他們提供工具,學生十分欣喜。通過強調不僅要找到,而且要找準,突出準字。再通過自拍視頻介紹工具,感受頂端有很明顯的有節奏地擺動,攻克技術難題。本層次通過可視工具和師生耐心尋找,找準脈搏,突破第一個難關。最后,搭脈,討論注意事項。本課的采集任務:測量每一個同學的脈搏跳動次數。所以每一個學生都很重要,作為采集人,他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采集技術和采集態度。
通過強調預備姿勢,端正測量態度,運用正確方法,排除外界干擾,連續三次的測量獲得更有效的數據。
3.整理分析、充分利用數據。關注數據過程,多層面分析。讓學生從自己的原始數據入手,再放到小組和全班層面進行分析,找出有差距的數據,分析其數據測量過程中的問題,找出無效數據的產生根源,通過再次測量獲得有效數據,求平均值是為了減小誤差,而不是綜合錯誤。關注數值規律,多角度思考。一味地收集不去思考那是毫無價值的,本課分析重點指向了數值的分布情況以及之間的相似和差異,再引出下一個片段的教學內容。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