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嚴峻挑戰。本文分析了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面臨的挑戰及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影響。本部分分析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中國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方向及中國經濟崛起對美國的挑戰。
關鍵詞:中國;美國;改革;結構調整;挑戰
Abstract:Currently,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second only to US. However,it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rise,challenges it faces and its influence on US. This section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with China’s economic rise,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challenges China’s economic rise poses to US.
Key Words:China,US,reform,structural adjustment,challenges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11-0044-04
收稿日期:2013-10-15
本文是美國國會研究署于2013年7月發表的報告。
作者簡介:作者為美國經濟學家韋恩·莫里森(Wayne M. Morrison),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和亞洲貿易;譯者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王宇博士;因為本文篇幅較長,分三次將譯文刊出,本期為譯文的第三部分。
六、中國經濟面臨挑戰
經濟學家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不過,中國政府必須加快改革開放,否則,經濟增長進程可能中斷。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導致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比如,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商品出口、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日益擴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還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并且,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不考慮成本的做法導致宏觀經濟失衡。
(一)中國還未真正走向市場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4年,但是,在許多領域中,中國政府并沒有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政府依然在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1. 產業政策和國有企業。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產業政策最積極的使用者。”據估計,中國國有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不包括農業)。近年來,盡管國有企業的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它們在許多領域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包括石油和礦業、通訊、公用事業、運輸等。在中國500家最大的工業制造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到50%;在中國服務領域最大的500家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到61%。到2008年,中國仍然有15.4萬家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1%,卻擁有制造業和服務業資產價值的30%以上。在2011年全球財富500強名單中,有58家中國企業,其中54家是政府控股。據世界銀行估計,有1/4以上的中國國有企業存在虧損。
2. 銀行系統。中國的銀行系統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以保障資金流入到政府需要發展的產業。國有企業可以得到銀行的信貸優惠,而私人企業常常必須支付較高的利率。據估計,2009年,發放給中國國有企業的貸款占商業銀行貸款的85%(1.4萬億美元)。中國政府曾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使其低于通脹率,以維持國有企業較低的資金成本。一些國有企業通常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造成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此外,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實施了經濟刺激計劃,地方政府向商業銀行大量借款,也有可能推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中國銀行系統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金融機構無法根據市場原則來發放貸款和配置資金。
3. 人民幣匯率。為了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中國政府大規模購買美元。盡管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40%左右,但仍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口產品便宜,進口產品昂貴。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政策目標,中國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貨幣供應購買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央行關于物價穩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中國的產業政策人為降低了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如資金、水、土地和能源),使之低于市場水平,限制了市場競爭,導致產能過剩和市場機制扭曲。這樣的政策也影響到了中國經濟的其他領域,包括服務領域。
(二)中國經濟的“不平衡”
中國傳統經濟模式將經濟快速增長放在首位。相關數據表明,在過去34年中,雖然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但中國的家庭似乎并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同時,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還造成了許多其他問題,可能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
1. 過度依靠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從2001年至2008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凈出口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60%以上(1990—2000年為40%),遠遠高于7國集團(16%)、歐元區(30%)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35%)。與其他較大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其重要性也不斷上升。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25%上升到了2012年的45%(見圖14)。與其他較大的經濟體相比,中國私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低,2012年,私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48.8%下降到36.3%(2011年為35.4%)。此外,在過去10年中,中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從2000年的48.8%下降到2012年的46.8%(見圖15)。2012年,中國總儲蓄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5%(2011年為49.2%),與其他較大的經濟體相比,中國的比重最高。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造成私人消費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金融政策;二是社會保障制度。由于限制資本出口,中國家庭將其大部分儲蓄放在國內銀行。在政府對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的情況下,存款利率通常低于通脹率,結果是降低了家庭收入,將財富從家庭部門轉移到企業部門,影響了家庭消費。由于缺乏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中國家庭將大部分收入用于儲蓄。據估計,2009年,城市家庭相對于其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儲蓄率從1995年的18%上升到29%。企業也是中國高儲蓄率的主要貢獻者。許多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不支付年息,保留其大部分收入所得。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要求中國國有企業支付年息,將會擴大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
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固定資產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2000—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不過,2012年,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私人消費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成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最大貢獻者(見圖16)。
2. 環境污染。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其中,大多數為能源密集型高污染工業,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2008年的報告,在世界上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根據中國政府2006年的評估,為了治理環境污染,中國政府每年花費2260億美元,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一些經濟學家預測,到2035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翻一番。雖然如此,中央政府常常會發現很難促使地方政府遵守環境法,尤其是當這些官員覺得這么做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沖擊時。
七、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
2007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經濟存在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問題。所謂不穩定,就是投資增長率過高,信貸投放過多,貨幣流動性過大,外貿和國際收支失衡。所謂不平衡,就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不平衡。所謂不協調,就是一二三產業不協調,投資與消費之間不協調,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商品出口。所謂不可持續,就是我們還沒能很好地解決節能降耗問題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在第11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和第12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中,中國政府都強調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將目前由投資和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轉變為由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帶動的經濟增長。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深化經濟改革。
1996年,中國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將中國從技術制造中心轉變為創新中心,到2050年,將中國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的領頭羊。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描述的那樣,中國正在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努力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出了關于2020年“自主創新、優選領域交替前進、促使發展和領導未來”的定量目標:科技進步將為中國經濟貢獻出60%或更多;國家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降低到30%以下(目前為50%);研發經費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2005年為1.3%)。研發優先領域包括航天項目、航空航天發展和制造、可再生能源、計算機科學和生命科學。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中國必須以結構調整、改變增長模式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為核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建立一個創新型國家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戰略選擇”。
八、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對美國的挑戰
目前中國面臨著一些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可能對美國經濟構成挑戰。一是中國是否有責任維護國際貿易體系。現行國際貿易體系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功不可沒。作為一個經濟大國,中國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維護國際貿易體系秩序。二是中國是否應當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中國應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國內居民消費,并允許人民幣匯率升值,以進口更多商品。這樣做有利于促進其他國家經濟復蘇,也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取消貿易壁壘有利于更多的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市場競爭。
不過,一些經濟學家擔心,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可能出現更多的政府干預,比如,出口補貼、貿易壁壘和投資限制等等。這些可能會對美國企業和就業產生較大影響。的確是這樣,如果中國不能實現再平衡,就有可能增加與其貿易伙伴國家之間的緊張狀態。近年來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再平衡,比如,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7年10.1%的峰值降低到2012年的2.3%(見圖17)。2012年,中國私人消費首次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成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最大貢獻者。不過,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滯銷,而不是中國政策的變化。
關于如何處理目前中國經濟的矛盾和問題,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崛起對美國的挑戰,理論界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論。一些經濟學家將中國視為對美國經濟和全球貿易體系的潛在威脅,提出要利用各種論壇來批評中國的經濟政策,包括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程序來解決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政策問題,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要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以強迫中國“遵守游戲規則”。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經濟實力不斷強大,中國正在大步走上國際舞臺,就國際經濟合作、全球氣候變暖等重大問題與國際社會進行討論。這些問題能否解決以及如何解決與美國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
中美關系正處在快速的發展變化中,本文將通過以下提問來結束討論。美國能夠通過“溫和外交”或公開交鋒來改變中國的行為嗎?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會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而減弱嗎?新一屆中國領導人是否會繼續推進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呢?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