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使得整個經濟發展出現了重新布局的局面,這必然會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關鍵詞】勞動力;成本;縣域經濟
近年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和“用工貴”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些現象表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即將消失殆盡。在海南博鰲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上,有專家指出,勞動力成本上漲已成趨勢。而我國官方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在我國兩大制造業中心珠三角和長三角,勞動力成本上漲了20%~25%,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平均上調12%。
一、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
(1)通貨膨脹的影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為了對抗金融危機的影響,當時我國政府實行了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次性投放了4萬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我國的CPI指標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現象嚴重。通貨膨脹引發的物價上升必然會影響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成本。生活成本的上升必然導致了人們所期望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期望獲得更高的收入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2)勞動力供給的減少。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的增長。然而,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我國已經逐步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短缺現象漸漸凸顯,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很多企業和公司,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崗位空缺”和“招工難”的現象。(3)新一代勞動者精神上的需求。隨著“80后” “90后”人群和“新一代農民工”走上就業崗位,他們不再滿足于以前的工作條件和工作待遇,渴望得到比父輩們更高的工資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同時,這些新一代的勞動力們大多是接受過普及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培養,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培養和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也通過勞動力的成本反映出來了。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縣域經濟的有利影響
縣域經濟是我國一種特殊的經濟形式,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可以使得大量的在外剩余勞動力重新轉移回他們所在的小城鎮,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而城鎮的飛速發展又帶動下面鄉鎮的發展,吸引下面鄉鎮的人口向城鎮的集中,有利于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載體。(1)促進了縣域的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促進了沿海發達地區物價和房價的進一步上漲,使得各鄉鎮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開始面臨著工資低而消費高的困境,而相比于縣城,生活成本要小很多,因此很多人不得不考慮結束在大城市漂泊的日子,重新回到家鄉的中小企業務工或者自己創業,刺激了家鄉的消費,帶動了家鄉的經濟發展。(2)提高了縣域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很多的農民工從落后鄉鎮來到繁華的沿海發達地區,既然要生存下去,就只要勤奮努力的勞動,因此換來的不僅是勞動報酬,還有個人的成長經歷。他們在經過幾年的打工生活后,耳聞和學習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回到家鄉的企業后,能帶動家鄉中小企業改進落后的思維和技術,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縣域經濟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采取的建議和措施
(1)為外出打工的務工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外出務工的人員很多都是對現狀的不滿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身的經濟條件,期望給自己和家庭成員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在實現了自己的這些理想和愿望后,很多人的內心還是希望回到家鄉創業。一是心理原因。親情的呼喚和對鄉土的懷念之情是勞務回鄉創業的。二是個人和家庭的原因。由于城市的邊緣化身份使得很多務工者不得不選擇回鄉發展。因此各縣域應該制定鼓勵務工者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2)改善縣域的投資環境。縣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縣域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建設,改善勞務輸出地的道路、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促進優勢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開放型和服務型的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通過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較高的服務意識來吸引更多的務工者回鄉發展。(3)進一步推動縣域的城鎮化進程。為了使大量的勞動力從沿海發達地區轉移回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使務工者們能夠在自己的家鄉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歸,身有所屬,更好的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和一技之長。因此經應當為他們發揮所長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為其生產和生活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而這些只有通過加強以縣城為中心的小城鎮來實現。縣政府應當從各地實際出發,通過社會籌資和吸納民營資本,因地制宜開展城鎮化建設。
參 考 文 獻
[1]辛沖.勞動力成本與產業結構升級學[J].改革與戰略.2008(3):101~102
[2]魏滿霞.論珠三角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9(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