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對1995~2011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水平進行動態測算,分析演變趨勢。在此基礎上,通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引入產業集聚因素建立回歸模型,解釋產業集聚對產業成長的影響,提出了通過產業集聚促進產業成長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產業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成長
產業集聚作為一種區域組織形式,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產業集聚的發展是產業發展適應全球化及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趨勢,是應對新的競爭壓力所提出的有效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然而,產業集聚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合理的產業集聚水平依賴于其對經濟影響的大小、集聚經濟的變動規律、產業集聚的驅動因素等,深入研究如何通過集聚式發展及集聚效率的提高來發展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重要的戰略政策取向。
一、文獻綜述
關于產業集聚與產業發展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兩者相互促進作用的分析,并最終得出兩者之間雙向因果關系的結論。REX(1994)運用區位熵指數對美國制造業布局進行研究。Catherine J.Morrison Paul和Donald S.siegel(1999)認為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以及規模效應是決定產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構建了動態成本模型,對這兩種經濟效應的效果進行評估。王子龍和譚清美(2005)利用產業空間集聚指數和行業集中度指標對中國部分制造產業集聚水平進行測度,得出中國制造產業的總體集聚程度在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和地方化呈現增長趨勢。陳建軍等(2009)利用EG指數對在2001~2006年間長三角25個地級市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進行測算,衡量了產業集聚的分工水平,發現制造業地理分布呈集聚態勢。李揚(2009)利用2004~2006年工業行業數據,選用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和行業集中度指數三種方式,分別測度了西部地區產業集聚程度,認為西部絕大多數產業集聚程度正在增加。桑瑞聰、岳中剛(2011)采用區位基尼系數、制造業平均集中度和地區專業化指數三個指標,分析了1998~2009年間泛長三角地區4省1市制造業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的演變特征。從現有的國內外研究來看,學者們關于產業集聚與產業發展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大部分僅限于用規范的方法分析產業集聚與產業發展以及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以及作用機理。本文在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理論研究基礎上,從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出發,以產業集聚作為空間因素建立一個關于產業集聚與產業發展相互關系的區域經濟的生產函數模型,試圖豐富這種研究現狀。
二、數據來源和產業集聚測度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了中國高技術產業1995~2011年數據進行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其中的工業總產值均以當年價格進行計算。
(二)數據處理
新興產業是相對概念,是相對于原有產業而言的。雖然對新興產業已有一定的理論研究,但基于研究數據的可得性和研究的方便性,本文以高科技產業作為研究范圍。科技部和商務部確定的中國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包括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光電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和武器等9個領域。可以看出,高科技產業和已確立的新興產業都包括信息產業、新醫藥、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基本范圍是相同的。因此,本文以高科技產業作為替代研究對象。
(三)產業集聚的測度指標
關于產業集聚程度的測度主要應用方法有行業集中度、區位熵、赫芬達爾指數、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除此之外,還有
DO指數等最新的測度方法。各種方法具有其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在實際應用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簡單而又能達到目的的研究方法。本文選用赫芬達爾指數方法作為產業集聚的測度指標,先計算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赫芬達爾指數,對產業集聚水平進行評估。
圖1描述了高技術產業總體以及五個行業的赫芬達爾指數值在1995到2011年間的變動情況。觀察期內,高技術產業總體的赫芬達爾指數值呈穩中有升態勢。從1995年的0.12741上升到2011年的0.14189,說明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地區分布越來越不均衡,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集聚度不斷加強。高技術產業的五個行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赫芬達爾指數值變動明顯呈上升趨勢,表明其集聚度顯著加強。醫藥制造業和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赫芬達爾指數值變動明顯。
三、產業聚群與新興產業成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本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來代替該產業的發展狀況,產業的就業人數作為產業的勞動投入,產業的固定資本投入作為資本投入,用赫芬達爾指數計算的產業集聚指數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聚狀況。根據C-D函數,將產業集聚度引入模型如下:LnY=aLnK+βLnL+xLnA+фHHit+ε(1)。式(1)中的產業成長指數LnY是按照各產業的當年總產值與上年總產值的比來衡量,其比值越高表明該產業成長速度較快;產業集聚度采用HHit,資本增長指數LnK采用當年的投資額與上年的投資額比值,勞動增長指數LnL采用的是當年產業就業人數與上年的比值。技術進步指數LnA采用的是當年的專利擁有量與上年的比值表示。
實證結果:通過計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聚指數變化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各行業多處于集聚度的成長期。這意味著,隨著產業集聚度的提高產業必然處于快速的成長。然而,是否存在這種關系,集聚度對產業成長到底有多大貢獻度,需要進一步的量化分析。本文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對各產業成長狀況加以度量,實證結果如下表所示。
根據以上估計結果,從經濟學意義來看:第一,新興產業集聚度與產業成長指數顯著正相關,表明產業集聚度的提高明顯帶動了產業成長能力。第二,新興產業的產業集聚度對產業成長指數的貢獻率具有明顯的差異。集聚度對產業成長指數邊際貢獻率最高的是醫藥制造業,其次是電子及計算機設備制造業;集聚度對產業成長指數邊際貢獻最低的是醫療設備制造業。第三,資本和勞動對產業成長指數正相關。勞動產出彈性高于資本產出彈性表明目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資金方面投入不足。第四,醫藥制造業和航天航空器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指數與其產業成長指數成正相關,而其他三個行業成負相關,這是由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制造業大多是發展加工貿易而獲得的發展,本身的技術含量并不高。
四、相關建議
(1)改善產業集聚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產業集聚的培育和發展中政府最核心的作用在于以科學的發展觀,用“看得見的手”制定政策支持措施,營造產業發展環境,通過產業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集聚和配套,實現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鏈的延伸。(2)適應產業集聚發展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務實體經濟,防范系統性風險,有序發展和創新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產業集聚的力度,認真履行貨幣信貸政策職能、不斷研發信貸業務新品種與創新服務方式。(3)緊跟產業集聚發展趨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保證現代制造業對熟練工人的用工需求。(4)加強技術的引進與自主創新。企業應加強技術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轉變低端產業結構,應努力實現產品高端化發展。政府應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并重組落后企業、困難企業,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參 考 文 獻
[1]彭耿,劉芳.產業集聚度測量研究綜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3):
181~201
[2]Rex T.Prominent.Industry Clusters Vary by County[J].Arizona Busi
ness.1999(46):628
[3]Catherine J,Morrison Paul,Donald S Siegel.Scale Economies and In
dustry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A Dynamic Cost Function Approach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3)
[4]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3):109~116
[5]陳建軍,陳國英,黃潔.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中國222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
2009(4):83~95
[6]李揚.西部地區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9(4):144~151
[7]桑瑞聰,岳中剛.泛長三角區域內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來自四省一市的經驗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9):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