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華昕 萬瑩
摘 要:協同式英語教學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終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四方面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實際能力?;訁f同式英語教學有傳統語法講授法所不具備的優勢作用,并符合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生態學;英語教學;互動協同
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和陳舊。我們的外語教學一直保持著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通常采用的是一字一句地把教學的內容翻譯成自己的母語,并反復強調某些字詞或句型的用法,而且多數是大班上課。課堂教學幾乎成了以教為主的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生硬地做筆記,缺乏足夠的使用語言的機會,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費時低效”,造成了課堂教學主體單一化、教學結構模式化、教學目標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化、教學方式靜態化和教學與生活割裂的局面。
這種傳統的“啞巴英語”已不能適應時代的對英語人才的要求。決定并呼喚著外語教學思想與時俱進,做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變革與調整,即應由傳統的重語言形式(詞匯和語法)教學轉向掌握語言形式和培養交流能力,即聽說、詞匯、語法并重。與此同時,傳統的單向式教學也必須盡快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培養具有較強外語交流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具有“協同教學之父”之稱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夏普林(J.T. Shaplin)認為:協同教學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由二個以上的教師共同負責擔任同一群學生的全部教學或其主要部分。他還指出協同教學的特征如下:(1)教師在同樣學生群組的共同學習當中具有緊密的協同關系;(2)協同教學由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教師所構成;(3)在學生的分配、時間的分配、分組的調配或空間的配置上呈現出多樣性。其目的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著重學生學習型態的創新,使學生在活潑的教學情境中,得到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健全的人格。
“協同進化”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一般是指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發生的相互適應的共同進化?!皡f同進化”概念是近幾年國際上開始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將“協同進化”這個生態學概念應用于英語教學中,有利于實現生態學與英語的交叉研究,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我們試著將生態學與英語教學交叉研究,深度挖掘“協同”理論與互動教學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協同”理論對互動教學的理論支撐,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互動協同教學模式,對于完善目前的英語教學改革,創新英語教學模式有很大的益處。
通過的互動協同研究為外語學習、改進外語教學明確了一個基本常識: 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語言是人類合作的產物, 無合作便無需語言。合作一定有協同, 協同一定有學習效應, 合作的特征一定反映在語言的使用當中。教和學外語應該充分利用語言使用的合作特征, 在學習活動中創造協同條件, 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互動, 在互動中聽說緊密結合,讀寫緊密結合,學用緊密結合,強化正確語言輸入的協同效應,可以顯著提高學習效率。
互動協同教學是基于生態學理論構建。作為一種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它吸收了多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不僅增強了其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英語學習能力,強化了英語應用及交流能力,在更短的時間內更有效地完成了培養有實際能力的學生的任務。作為一線教學的教師,我們應將課堂效果評估作為改進自身教學的有效工具。協同教學體現了教師之間不僅互相作用、互相合作,而且教師在合作方式、合作內容和對學生的影響方面注重整體性和連貫性,這樣的合作“更符合協同教學的基本精神: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可以看到,在將來較長一段時間里大學英語教學的主導模式是:大學英語教學應完成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到應有的地位,而要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就必須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實施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交際活動的中心,強化大學英語教學。而且大學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它更強調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反復訓練,從而增強語言敏感度,達到促進語言習得的目的。外語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理論指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理論指導下的語言習得與情感的交流。而互動式語言教學正是一種能適應現代英語教學并深受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歡迎的新型且實用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認識,系統諸要素中,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要素,它表現為認知的主動性,只有強化二者的性能,使它們產生良好的合作,才能使系統中其他要素產生互動作用。一方面, 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 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健康個性與正確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 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 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別重視教師的作用,在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占據重要的地位。
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主動承擔起和學生情感互動的責任。教師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運用不同的互動模式 ,促進形式協商 ,達到有效互動的目的。教師要擔當起幫助學生獲得或提供有效語言輸入,制定活潑而
適用的教學任務以及對學生進行互動策略培訓的各項任務。這就要求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更要具備較高的教學技巧,較高的信息素養和靈活的社交技巧等各方面的較高素質。所以 ,不難發現 ,隨著互動課堂的不斷深化,現代語言教學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
教學是一種 “非線性” 結構,即事物之間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教師上課講得很清楚,學生不一定學得也清楚,因為師生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通過互動協同教學方式,盡可能地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千方百計地點燃學生熱情之火,使之產生良好的志趣, 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還表現為教師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創造有利于學生智能發揮的教學氛圍,啟動其心智,使之以研究者和創造者的姿態去學習,教師還要善于引發學生的無認知作用, 使教師能夠根據教學活動的要求,選擇適宜的策略,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 Freya Mathews.Beyond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a Third Way for Development[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2] Alan Watts.Tao:The Watercourse Way[M].Pantheon Books,1975.
[3] [蘇]P.C.卡爾賓斯卡婭.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1989年.
[4] Devall B,Session G.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