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城鎮建設在農村發展與建設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但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實現人的城鎮化,因此城鎮化應該主要基于農民的發展,基于農民各方面素養與意識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轉移,才能使農民既能適應生產的發展又能充分享有現代的生活。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現房地產化等現實問題,在發展過程中,要既能夠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效率,同時要能夠不斷提高土地的保護和利用效率,真正實現生態平衡和環境好的和諧,不斷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城鎮;土地保護;生產方式;科學素養;社會發展
小城鎮建設作為我國農村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出路與方向,必將擔負起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使命,甚至會成為我國整個經濟社會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目標,因為大力進行小城鎮建設,既有利于消除和彌補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所帶來的城鄉差距,又順應了城市化的發展。當然,在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人的城鎮化以及相關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下面具體展開分析。
1.人的城鎮化的意義與重要性
小城鎮建設在目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有其極為廣泛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意義。但就具體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來說,仍然意義重大。
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來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適應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并在此后的三十年間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的穩定的和發展,但在目前情況下,需要就此不斷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主要原因在于,隨著農村生產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存在著閑置和效率低下的現象,所以通過人的城鎮化,意圖在于不斷提高勞動效率,不斷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的勞動效率和生態保護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狀況下,農業生產主要由單個或單戶農民從事,地塊即為分散,這就使得農業生產仍然具有較強的自然經濟屬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絕不可能會有規模經濟的效應,反而造成了效率和產出低下,這使得農業生產收到自然狀況的影響極大。所以,就目前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村發展狀況來說,非常重要的就是不斷實現人的城鎮化。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自身及其發展非常容易處于一種低水平循環過程之中。
在這樣一種狀況中,我們會看到,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處于嚴重過剩之中,現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勞動效率極為低下,在這樣的生產狀況下,而且并沒有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契機,另一方面同時又存在著農村勞動力的短缺。這是一種農業生產現狀的結構性和水平性的短缺與過剩共存。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年齡層次的降低,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逐步下降,農業生產同時面臨著勞動者后繼無人的狀況。所以,當前的農村需要對農村勞動力以與經濟相適應的方式重新組合,而這樣一種組合,一是提高農業生產本身的集中度和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同時把農業生產從業人員按照現代化農業的要求組織起來,能夠不斷提高其自身素質和勞動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斷節約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和向其他行業不斷轉移的勞動力能夠流向穩定,而現在的情況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和已經轉移的勞動力一直處于季節性流動過程之中,這既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升級換代,也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和農民的自身發展。
這樣,大量的農村人口事實上一種處于不斷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徘徊,大量時間在城市,從事各種職業,然后又季節性的回流農村,間斷性的從事農業生產,有的甚至已經在城市購房居住,但因種種原因和限制又感到自身并沒有被城市接納,同時因為長期離開農村的原因,自己對農村的認同感又在降低,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初步離開農村已經完成行業轉移的農民無論其身份還是起社會情感都處于一種夾層和尷尬的境地,這是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穩定和長遠發展的。同時,由于農村經濟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缺少較為顯著的發展,所以其經濟活力和農村吸引力有所下降,在人員的流動上也容易造成“強者遷走”,“弱者沉淀”這樣一種狀況,這對農村的發展也是不利的。事實上,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在社會意識層面還是在經濟社會地位與評價方面,不應該存在某一種職業尤其是某一種產業會完全是經濟地位、經濟收入較低和社會心理觀感不高這種狀況,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人的城鎮化成為最為關鍵出路。
2.存在的問題及應避免的傾向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并非會一蹴而就,也并非會全是坦途,里面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不妥的傾向,這是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高度注意的,否則很有可能會斷送城鎮化的發展形勢,或者會給城鎮化建設造成重大困難。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城鎮化不是“房地產化”,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的農村,甚至是偏遠的村落,出現了農村建樓和農民上樓居住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這種建設行為卻是某些“開發商”、“建筑商”和鄉鎮甚至是村委會共同實施的具有極強商業色彩的行為,姑且不論這些樓房是否完全合格,這樣一種牟利行為在一定層面適合城鎮化發展完全背道而馳的,一方面保留原有宅基地,而樓房采取市場化農民自愿購買,這種行為的結果事實上并沒有起到土地騰退的結果,反而是進一步侵占了土地,除允許本村居民購買樓房,同時允許外來人員購買的行為,這中小產權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和擾亂了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再有一些地方把農民原有宅基地給以極低的價格補償,在農民上樓后又需要每戶農民繳納為數不少的款項,這就把每戶農民都變成了“房奴”,如此,農民并沒有因為“上樓”而徹底改善生活,反而背負上一定的債務,使得經濟狀況有所下降,這樣也會招致農民的怨言,也會出現抵制的情況。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因此要注意嚴格限定城鎮化建設方的市場行為,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明確責任,盡量采取政府統一規劃,農戶自主互助合作的方式,而決不能采取由所謂“開發商”或“建筑商”主導的方式。同時在建設過程中要嚴格遵循農民自愿的原則,采取較為長遠的規劃,引導農民依據自身經濟狀況逐步參與,同時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民,盡量采取政府扶持補助的形式。絕不能稿、搞簡單的行政命令、運動式、一刀切,限期搬遷的方式。當然,如能做到上述要求,就必須完全杜絕在農民城鎮化過程中在農民身上牟利的思想,采取決策公正透明,過程公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腐敗和農民城鎮化成本的升高,從而形成農民利益的共同體,也避免少數農民在這一過程中成為“釘子戶”,向有關方面漫天要價的行為。
再有,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鎮化建設應該能夠起到較好的農民經濟生活發展的引導性和發展前景的實現,而不應該對農民現實的生產與生活造成不便。這就需要以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和一定時期內所能達到的經濟發展前景相對應,合理制定規劃,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能充分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如能充分考慮到農村現有養殖、種植業的綜合發展情況,事實上,城鎮化的目的就在于促進農民的發展,就在于不斷促進農業的發展,一次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先進地區的榜樣示范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避免問題的發生,并對有關問題做及時防范解決。
當然,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城鎮化建設必須與農村土地制度流轉的實驗與改革,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結合起來進行,通過城鎮化騰退出來的土地要能夠有合理先進的土地流轉制度相適應,應該更加能發揮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保護力度,而不是被某些人或者機構所占用,沒有起到較好的社會效益,這也可能會造成城鎮化的失敗。在某種意義可以這樣說,土地流轉制度甚至應該走在城鎮化之前,或者是其最為主要的推動力,一方面既要保證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另一方面又要有效避免農民僅靠對于土地的“食利”而生存,這些都不利于土地制度的流轉現代農業的產生與發展。
3. 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自身的發展,是農民生產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改變,城市化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以及環境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必須對小城鎮化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思考。
小城鎮化建設首先應該基于一種內源式而非主要依靠外援式發展,小城鎮化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試圖建立新型的、適當集中的具有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管理的農村社區,在一定的狀況下,這樣的農村社區可以適當發展一系列的商業配套和服務設施,這既有助于吸納一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進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改善,同時依靠一定的合理的土地流轉,將農村土地適當集中,從而有利于現代農業的形成與發展,而新型農村社區由于人口聚集可以具有較好的信息交換功能和農村就業人口轉移的優勢,使得農業人口能夠就地轉化和長期穩定發展。
與此同時,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為促進人的城鎮化的發展與實現,非常重要的是不斷實現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提高包含農民生產技能、就業素養、現代科學技術素養、文化素養等方面的自身素質,這樣既可以使農民能夠更好的實現就業從農業到其他行業的轉移,也能不斷實現農民自身現代意識培養的提高,使農民能夠更好地享有現代生活。
事實上,人的城鎮化的核心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既能夠通過農村的的城鎮化建設能夠實現和不斷提升農村的環境保護水平和生態平衡的和諧,首先農村目前較為分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和諧的維護,一是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個體行為很容易造成農藥、化肥的誤用或者使用超標,從而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而是對于某些個人或者企業對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或者損害,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農民自身也缺少有效地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能力和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環境的污染雖然并不十分嚴重,但有關事件卻有可能時有發生。
人的城鎮化就是以農民為本,不斷實現基于農民自身的發展,所以實現農村環境保護的良性轉變和生態系統的不斷恢復和保持。如此,必須一切基于農村發展的現狀展開,即我們不能以農村的經濟發展為唯一目的,還必須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生態和諧,并且環境保護重于經濟發展,生態和諧重于經濟發展,山清水秀、綠樹藍天的內在價值相對于經濟發展更重要,當然這里也不是要否定經濟發展,而是在農村同樣也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才能更好的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
當然,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實現農村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非常重要的是,必須循序漸進,決不能一味講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尊重農村發展狀況的多元化模式和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依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狀況、歷史特點等等,實現農村發展的多種選擇和多樣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與農村多樣化的發展狀況和現實特點相適應。■
參考文獻
[1] 江曉.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的構建探究.北方環境2011年第6期。
[2]曹勝亮 黃學里. 城鎮化進程與我國農村生態保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1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孫波(1970—),男,山東臨沂人,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