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銘玉
一、源起
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級性價值。教育真正的內涵與價值,不僅僅要著眼于兒童未來的幸福,而首先要關注兒童當下的幸福。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它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發點和歸宿。課堂也是課題研究的理念和其他行動的載體和實現者。學校要成為兒童生命歷程中的“幸福棲息地”,更重要的是要讓課堂成為兒童的“幸福棲息地”。因此,“構建幸福課堂”是我校省級課題《讓學校成為兒童幸福棲息樂園的行動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幸福課堂”這四個字,我們一直在深深地反思著、學習著、實踐著、思考著……
二、我們的課堂離幸福課堂的距離有多遠
通過課堂調研,我們發現我們的課堂離幸福課堂還有一定距離:
1.從教學設計來看,教師眼中更多是教材,是一群學生,還沒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缺乏對每個學生學習實際的了解;對學生已學知識、生活經驗、實踐體驗缺乏了解,對學生學習困難點,只有感性認識,缺乏系統的研究;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情景的創設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難以做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學情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2.從課堂實施來看,課堂較為呆板,缺乏變化,不夠靈動,思維與智慧的碰撞不多;課堂中師生角色定位的把握上有偏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理解片面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試圖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有時提問缺少思維價值,有時為討論而討論,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熱鬧”不注重實效;課堂中缺乏師生開放的“思維層面”的對話,教學活動不豐富,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較少考慮,對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學方式缺乏研究。
三、我們追求的幸福課堂是怎樣的
從我們課堂存在的根本性問題來分析,我認為研究幸福課堂的目標可以總結歸納于兩個關鍵詞:適合、靈動。
(一)適合
“適合”就是符合、適宜的意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1.適合的課堂是適合學生的課堂
適合的課堂既要適合所有的學生,又要適合不同的學生。因此,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差異性,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
2.適合的課堂是讓學生處在“最近發展區”的課堂
不僅要滿足學生已有的基礎和能力,更要促進他們的發展。既要關注、重視學生的現有水平,更應當是積極地引導他們,在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摘到果子”。用贊可夫的觀點來說,就是應當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頭。
3.適合的課堂是堅持以能力為重的教育
不僅要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而且要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二)靈動
“靈動”就是靈活生動,即課堂教學活潑不呆板,富于變化,充滿生命的靈光,蘊含著心靈的敞亮、思維的對話、智慧的碰撞。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旅程。”由此可見,幸福課堂應該是靈動的課堂。
1.靈動的課堂要體現趣味——在情境中學習
大量的觀察和實踐充分證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努力創設一種最大可能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情境和氛圍,不斷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自始至終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教師在設計、組織實施時,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現實性、生活性、情境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2.靈動的課堂要體現感悟——在親歷中體驗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經歷學習活動過程,從而獲得各自獨特的感悟和體驗。學生只有真正經歷學習活動,才能經受到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真切、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3.靈動的課堂要體現動態——在預設中生成
課堂學生的表現,常常是教師課前沒有預設到的。學生每一種想法的產生,伴隨著彼此充滿智慧的思維的碰撞,為學生帶來無盡的成功的愉悅體驗。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課堂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的自主建構的過程,是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過程,同時又是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西新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