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莉
中國教育有別于外國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長期形成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習慣已根深蒂固,所以,當學生步入高等教育行列時,學生在課堂上也不會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在舊社會,只能是“先生”說什么,學生便做什么,學生只能木訥地接受知識,卻不能自主理解知識的內涵、精髓,更談不上技能的應用與提升。但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課標的深入進行,學生的自主權明顯增多。作為一名高等職業教育的老師,我們要用全新的理念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取知識與技能。這既體現了高職教育的創新性,又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就是“興趣”,就是學生的自主性。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又是效率最高的學法。
在新課改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我們首先要將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只是一節課堂中,秩序的維系者、氛圍的營造者、知識的引導者、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間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如何將知識在點中發散,在發散中運用。例如:一節思政課,要想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情感目標,首先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價值觀念。所以,教師就應在課前做好全面的調研,將書本的知識與已有的生活感悟有效結合,對一些認知的沖突、思維的碰撞要做好充分的估計與應對的準備。教師要站在學生對教師要求的角度來要求自己,因為我們授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更好地生存。
眾所周知,在我國各地區教育資源很不平衡,所以各地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學校要發展,學生要進步,必須要與實踐創新相結合,要根據本地區及本院情況研發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教學改革方案。我認為“案本導學法”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有效結合)與“堂堂清”的檢查方式(當堂內容當堂檢測)就是以生為本、體現自主的一種好的教學形式。“案·本”是無聲而有形的老師,它為我們預設了學習目標,指明了學習內容,提示了學習方法,規劃了學習路徑,框定了學習格局。“案·本”是自主學習的載體,“合作”是小組學習的關鍵,“拓展”是探究學習的升華。“案·本”教學法是符合課改理念、符合人本精神、符合素質教育方向的,是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方法。所以,確立以“案”為引導,以“本”為平臺,在問題的統領下開展小組間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改革思想,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提升高職教育的創新性的有效途徑。
“案”的設計:主要圍繞學習內容的規劃、目標的定位、設計的程式以及其表現形式進行反復地研討。
“本”的設計:賦予本一定的引導學習方法功能,故叫“學習本”。它主要體現了四項功能:預習(自主學習)、筆記(互動學習)、練習(自我檢測)、自評(反思總結);實現了內容具體化、過程程序化、知識問題化、方法科學化,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過程。
這種模式將學生的課前自學和當堂的知識反饋放在了首位。為了不讓學生將學習本的填寫看成是一門作業、一個負擔,而是一個自學的平臺,我將它放在課內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在課堂上,我不會一進教室就“高談闊論”,而是將有效合理的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個體思維,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多讀多感悟,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探討,有效利用小組合作的力量,然后在探討中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觀點。杜威曾經說:“教學生的法子,先要使他發生疑問,查出他疑難的地方,使他們想種種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想出頂有成效的法子,去試試看對不對,如其不對,就換個法子,如其對了,再去研究一下。”這就是在質疑中創新,自然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當然,教學的成敗還取決于反饋,反饋要及時,所以要很好地利用“堂堂清”的檢測方式及時地把握學情。
在課堂中,我們應多角度地看待學生的回答,用多元化的語言對學生加以褒獎和鼓勵。要讓好學生更自信,差生更積極。我們還應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保持課堂活躍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感覺興趣十足。
當然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尤為重要。陶行知說:“學做教師之途徑有二:一是從師,二是訪友。”我們應把握好課堂上的“師”與生活中的“友”的關系,二者不能混淆,課堂上讓學生期待你的到來;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困惑、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因材施教。
總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其在思想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諸方面的綜合配套變革,形成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大眾化教育的方式、方法。這既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內容,也是提高其教育水平與教學實效的基本途徑。
(作者單位 山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