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摘 要:課堂不僅是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研究美術課教學策略時,更應關注課堂中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生成點在哪里?在學生的反應里;在學生的爭議分歧處;在師生的失誤中。
關鍵詞:課堂;生成點;教學生態化
課堂不僅是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和他們一起創生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的生命活動得以實現,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而美術課尤其是高中美術鑒賞課,由于種種原因,真正上好美術課不容易,縱觀失敗的課堂教學,上課成了不折不扣執行教案的過程。往往是教學目標設計單一;教案設計過于詳盡;教學過程規定太死;問題設計不能適應學生的實際;不善于挖掘學生本身蘊含的教學資源等等。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應該加入教師的直接經驗、彈性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和即興的創造。在研究美術課教學策略時,更應關注課堂中的生成。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生成點在哪里呢?
一、在學生的反應里
在美術鑒賞課上,學生與作品交流的第一步,往往是從面對一件作品產生的感受和反應開始的。在《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一課的教學時,我出示了一件作品《瞳孔》。作品刻畫了一位煤礦工人的頭像。他木訥地注視著前方,瞳孔里布滿血絲。本來是想讓學生從作品的細節描繪上,領會作品的創作意圖,關注礦工的命運。沒想到一出示作品,學生卻哄堂大笑。乍一看,這名礦工的樣子著實好笑。但是,學生的笑里,顯然少了同情的成分。短暫思考后,我決定暫時放下之前的教學設計,先從網上找來礦工的生活報道,以及幾條近年礦難的數據和照片等資料。在學生關注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變化,一個學生還表示,他想利用暑假時間做一個農民工生存狀態方面的研究性課題。這節課沒有按照預想完成某些教學設計,看似繞了一個彎。但我很欣慰能抓住機會和學生同受一次教育。
我想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給學生留足自由思維的空間,形式上不能過于瑣碎,結構上不能過于封閉,而要體現內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結構上的不確定性,以便適應新情境、容納新內容、確立新策略,在教案和課堂教學間形成一種“張力”,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態化。
二、在爭議分歧處
在美術鑒賞教材《走進抽象藝術》一節中,有一幅很有代表性的抽象畫《百老匯的爵士樂》。畫面是一些縱橫交錯的直線和紅黃藍構成的畫面。考慮到抽象美術和抽象音樂之間的聯系,我給學生看了百老匯的繁華街景圖片,放了一小段表現同時代美國社會生活的電影。同時播放布基伍基的經典爵士樂,要求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將音樂里的樂器聲和畫面的形象一一對應,展開聯想,體會畫面所描繪的場景。好多同學描述了自己對畫面的理解。后來一名同學站起來,就畫面形象即興編了一段微型小說:一個男孩在追逐一個女孩,密集的鼓點聲代表他匆匆的腳步和焦急的心情……聽完描述,一個同學說,這是一個悲劇,不符合畫面傳達出來的輕松愉悅感,因為畫面上有大量的紅黃藍等明快的顏色。而另一部分同學則認為,畫面全是簡單理智的格子,過分理智的東西,給人的感覺和喜劇搭不上邊。就應該是悲劇。一時間,關于抽象畫的話題被擱置在一邊,兩派同學就作品適合用悲劇還是喜劇表現的問題展開辯論。我覺得同學們的爭論,也恰恰說明同學在理解抽象畫的方式方法上,已經摸到了一些門道。所以,在課的結尾,我臨時增加了一個課后練習——請感興趣的同學,就畫面傳達出來的感受,寫一篇微型小說。事后,同學們完成了好多篇精彩的小作文。其中有兩篇,還被語文老師推薦到校刊上。這個臨時生成的作業,讓我和同學都記憶深刻、受益匪淺。
按照心理學理論,高水平的感覺知覺是由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產生的。因此,在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感受與理解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覺能力,思維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敏銳,想象力更豐富、活躍。
三、在師生的失誤中
一節美術公開課,美術老師示范了水墨畫技法后,讓學生自己練習。教室里靜悄悄的,突然有人“哎呀”一聲叫了出來,大家尋聲望去,原來一個男生不小心把墨汁滴到宣紙上,潔白的紙上留下一滴黑黑的墨跡。
學生既尷尬又惋惜。他正要扯下紙扔掉,美術老師走過來,親切地說:“這點墨跡不是很好嗎?”她取過學生的筆,借著那點墨跡刷刷幾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貓躍然紙上,學生們高興地拍起手來,太棒了,老師讓墨跡變成了花貓!聽課的幾位老師也禁不住連聲贊嘆。
課堂上,學生難免出現各種失誤,這些失誤往往容易被教師當作司空見慣的或不該發生的狀況忽略過去,甚至對學生批評或懲罰。但如果從動態生成的角度看,其實學生犯錯的背后總有一定的原因和規律,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就有可能讓學生的失誤成為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加以利用,使“壞事”變成“好事”。
同樣,教學中教師難免也有失誤,是草草敷衍,維護自己的“權威”角色,還是放下身段,和學生就爭議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新一輪的思考,生成新問題?我想,有經驗的老師應該善于利用這些由錯誤或失誤生成的資源,甚至在一些教學設計中有意“犯錯”,由“錯”產生關于正確論斷或方法的思辨。
新課程要求美術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從宏觀課程的觀點看,課堂中的各種因素:教師本人、學生的活動經驗、教學中的各種信息等,都可以看作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這里,教師既是生成資源的識別者、激活者,又是它的開發者和運用者。教師如果能善于開發和利用這些課堂動態資源,將大大增加美術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前黃高中國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