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滿珍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運用導學案模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課文內容,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運用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種植物的“奇”。
教學過程:
一、對比導入,初探黃山松的“奇”
出示平常松的圖片,談話:
我們平常見到的松樹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
再出示黃山松,談話:
這是長在黃山的一些松樹,你發現他們與普通松樹有什么不同之處?
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討論交流,小結并板書:生長位置奇、姿態奇美
所以,人們稱它們為(黃山奇松)!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兒童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上課伊始,就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觀察平時所見到的松樹,找出它與黃山奇松的不同之處,將生活與課本結合起來,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初步感知黃山松的奇特之處。】
二、合作探究,再探三棵松的“奇”
黃山松數不勝數,千姿百態。但作者只聚焦了三棵松,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你有什么疑問?想了解嗎?想用什么方法去了解?
討論交流后出示“閱讀指南”。
好,下面我們就帶著問題走進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探究黃山松的奇特吧!
出示“學海羅盤”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課文第二段。
畫出寫迎客松的句子,找出表示特點的詞,在下面加“~~~~~ ”
想一想:迎客松奇在哪里?它什么最感動你,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由。
誦一誦,通過朗讀或背誦來表達出對迎客松的喜歡。
溫馨提示:讀一讀課文,先在文中做批注,再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亦貴有法,故在初步探得黃山松的奇特后,讓圍繞三棵松進行學生質疑,繼而討論學法,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書,我認為這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學海羅盤為導航,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你認為迎客松奇在哪里?
預設:1.結合圖片理解“遒勁”
出示“它有……斜伸出去……”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伸出手臂,做出迎賓的姿勢。當賓客到來時,迎客松會說些什么呢?
一起伸出雙臂,大聲地說:“朋友,黃山歡迎你!”
【設計意圖:學生是“二表”人才,既愛表現,也愛表演。所以,讓他們伸出手臂來模擬迎客松的姿態,激發了學習興趣。】
2.理解“飽經風霜”?出示人物臉龐比較
一般松樹只能活300年左右,而它活了一千多年,還郁郁蒼蒼,真是稀奇啊!想想看:在這一千多年里,它經歷了哪些艱難困苦?表現又如何呢?小組討論一下。再交流。
狂風( )想( ),但迎客松( ),雷電( )想
( ),但迎客松( )……
用“飽經風霜”造句。
迎客松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風暴雨,一次又一次的電閃雷鳴,但仍然郁郁蒼蒼。這真是一棵( )的松樹啊!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
【設計理念:感悟課文,往往抓住關鍵詞,便可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故此處抓住“遒勁”“飽經風霜”,通過人物的圖片展示和想象它在一千多年的經歷,來體會迎客松頑強的生命力。】
出示并(引讀):如今,迎客松已經成為……乃至……
(出示安徽電視臺的臺標,一些人家的客廳,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你看到了什么?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堅毅頑強和熱情好客的象征了。這就是迎客松神奇的另一面:深深的民族文化意蘊。)
出示迎客松的圖文,小結。
這么奇特的一棵樹,你能把它的形象留在腦海里嗎?
練習當堂背誦,再完成導學案中的“填空題1”。
【設計意圖:通過搜集到的有關迎客松的圖片,來展示迎客松的文化內涵,進一步了解迎客松作為黃山標志的象征意義。】
學法回顧。我們剛才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探究迎客松的奇特的?
_____讀一讀,畫句子_____想一想,悟特點_____誦一誦,再體會。
現在請用以上的學法小組內合作探究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特。出示:
陪客松……我認為它……游客賞景時,他會這樣說:……
送客松……我認為它……游客下山時,他會說:……
小組討論,大組交流。
小組內互背一下。再完成導學案當堂檢測2。
【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把迎客松的內容作為研討重點,然后小結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松,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質疑自讀過程中,深入了解課文內容。】
三、讀寫遷移,了解大自然的“奇”
回顧課文,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了黃山松的奇特?
在大自然里,還有許多奇特的植物,你知道哪些?交流。出示相關圖片
你能用本文的寫作方法把你喜歡的一種奇特的植物寫下來嗎?
“植物世界奇妙無比,有……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
學生練筆。指名交流
【設計意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用好這個例子便可舉一反三”,通過拓展仿寫練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做到了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四、作業
1.讀一讀有關描寫黃山美景的書籍。
2.去查閱資料,了解另外“四絕”以及黃山更多的消息,出一期關于黃山四絕的手抄報,在班級內進行評比。
【設計意圖: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這樣課內與課外交相呼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北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