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奕
摘 要:文章從注意規律的角度闡述了在生物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只有了解注意規律的特點,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力爭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達到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并且使學生身心輕松、愉快地學習。
關鍵詞:生物教學;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切心理活動共同的特性。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都需要注意。引起學生注意是生物教師授課時必須創造的條件,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要善于排除干擾學生注意的因素,吸引學生注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注意的品質,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根據有無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一、利用無意注意規律組織好生物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體力和腦力的綜合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疲倦,從而對教學內容失去注意力,使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既然無意注意不必消耗大量的腦力和體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當充分準備,以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才可能進入信息加工系統,才可能對學習發生作用。
二、保持有意注意,使學生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在生物課堂中光靠學生的無意注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和干擾,大部分課堂學習內容僅憑無意注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必須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并以它來推動學生的學習時,就會激發學習動機,學習情緒也會高漲,從而集中注意力,促進學生長期有意義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1.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
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以提問的形式列出新知識的要點,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任務,并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就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帶著問題去聽講,從而進入有效的學習狀態。
2.精心設導言,誘發求知欲
好的導言能誘發學習興趣,產生“我要學”的學習態度。例如在講授“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前,教師可以講述孟德爾的成長經歷,讓學生對豌豆實驗產生興趣,產生求知欲,進行有效學習。
3.調整教學節奏,維持有意注意
教師講課的快慢,語調的高低長短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緊張的講課或討論后,接著安排一些練習,或由學生上講臺做一些不太復雜的演示實驗,從此調整教學節奏。
4.巧妙設疑,活躍思維
生物教師要合理地組織課堂學習過程,教學語言的邏輯性有助于學生有意注意的保持。然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專心致志”的有意注意往往只能保持15~20分鐘。因而,在強調活動的條理性和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同時,還應采取一些措施以促使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學生提問、組織學生討論、適時的辯論和請學生上黑板練習以及當學生發生注意分散時,給予適當的提示,以此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
5.密切結合實際生活
實際生活是學生最了解也最感興趣的,而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又密切聯系。如:在講解“呼吸作用”時,讓學生分析、解釋一些生活實際現象:酸奶、酸菜的制作過程。學生在分析身邊發生的現象時,會深感學習生物知識的用處,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會使他們非常留意身邊的生活現象,從而培養了學生注意觀察,探索知識的科學精神。
6.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教學中某些難于表達的內容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教學內容化虛為實,化難為易,化枯燥為趣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三、培養學生的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于個人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一定條件下有意注意會轉化為有意后注意。當我們從事一種生疏的、不感興趣的工作,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這項工作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對這項工作熟悉了,對工作本身也發生了興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繼續保持注意,這時有意注意就轉化為有意后注意。
因此,這對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師在備課中要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充分挖掘教材的生動內容,增加趣味性。其次,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不會感到很茫然。最后要注意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現行中學各科的知識在生物課本中都或多或少的體現,要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有意后注意,就要在教學中與各科知識相互呼應,使學生能夠產生聯想,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真正體會出生物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即有意后注意。
在實踐活動中,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緊密聯系、協同作用。因此,生物教師要利用三種注意協同作用、相互轉化的特點,把論、講、看、議、思、練結合起來,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學生注意的保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周賢.巧用學生注意規律.現代教學[J],2011(01).
[3]胡繼飛,鄭嘵蕙.生物學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