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波
學習語文,既要學讀,又要學寫,讀寫結合,相輔相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果把讀寫融為一體,能夠讀寫結合,以讀帶寫,既能把原文讀進去,又能把作文寫出來,是提高讀寫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一、如何培植學生讀寫的基點
學生的作文是否有創新意識,取決于他們知識面的寬窄,生活經驗是否豐富,但這一切又都由“興趣”主使,其實孩子的表現欲很強,而且也有很強的表達能力。他們觀察世界有獨特的視角,對事物奇異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嘆弗如。其中抓住興趣這一觸發點,就能激發孩子潛在的寫作能力。
1.設立“每周話題”讓學生上臺練說
為了掃除孩子從“說”到“寫”的障礙,我在班級里設立了“每周話題”,并提前將話題告訴學生,諸如“自我介紹”“家庭成員介紹”“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這樣讓學生的表達有對象、有目的,可利用晨會課的時間,挨著學號上臺練說。講得不好的同學我可以提醒他,對說得好的同學我大加表揚。學生積極性高了,話題準備更充分了,話題內容更豐富。在練說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教他們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使孩子們感到說一段話并不難。漸漸地,他們膽子大了,也越來越愛說了。
2.開設“每天一讀”讓學生大量閱讀
大量閱讀是積累語言的主要途徑,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盡量擴大自己的課外閱讀面。我為學生列出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并且還指導學生課外看到的優美句子及時摘錄在自己的記錄本子上。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堅持每周舉行一次好詞好句、好段好篇欣賞會,并自我梳理,歸類“入庫”。每半個月進行一次集體交流,每學期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翻箱倒柜”,使積累的語言文字不至于“發霉爛掉”,從而提高積累的長久性,既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擴大了視野,還吸取了廣博的知識。
二、如何搭設讀寫的支點
1.語言形式的仿寫
教材中的選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對文章中作家個性化言語的品味,除了結合語境細細揣摩之外,就是進行形式仿寫。
言語形式的仿寫包括句式仿寫與段落仿寫。句式仿寫對象為比喻句式、擬人句式、排比句式、“復說”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較強表現力的句式(句式仿寫主要適用在低年級進行)。段式仿寫對象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較強表達效果獨特的句段。句、段仿寫的理想狀態為:初仿不脫離課文語境,在課文語境中進行言語實踐,深化文本理解與言語感悟;二仿遷移到課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現生活情景,達到運用的目的(段式仿寫適合在中高年級進行)。
2.語言材料的仿用
將課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語材料提取出來,用來表現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種“移植”,所謂“言語材料的仿用”。對言語材料的調適與重組。這是學生對課文言語的內化過程、建構過程,其積累意義遠大于傳統的讀讀、背背。
《祖父的園子》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全篇以輕快、優美的文筆詳盡地展現了祖父園子的勃勃生機。園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無拘無束;祖父又是那么寬厚仁愛;尤其是童年的“我”,在這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其中課文第16節排舉了大量事物細致描寫了園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筆清新活潑,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句式特點和語言特色,很值得學生模仿,感受語言美、情感美。我們可設計這樣的小練筆:請仿照第16節的句式規律,寫一寫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樂的一個場景,可以是一處景,也可以是一個難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尋求讀寫的亮點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習作思維,教師應有創造性的教學技巧。
1.邊做邊寫
在練習寫作時,注意動手動腦,加深情感體驗,展開自由想象,邊做邊寫。有一次我帶領學生閱讀有關地球知識的讀物后,把學生分成幾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簽、顏料、膠水等做個模型。有個小組選了“熱帶雨林”他們用一塊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樹干、樹枝、樹葉等,這樣粘來粘去,一座“熱帶雨林”的模型做好了,還有一組是“沙漠”。看著他們精心設計的模型,聽著他們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揚了他們,而后激勵他們“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說明該有多好啊!”孩子聽了奮筆疾書,一篇篇異彩紛呈的習作誕生了。我請學生當堂讀一讀,不僅送與了夸獎和微笑,同時趣味也更濃了,也更樂于動手、動口、動筆了。
2.寫“不經意作文”
所謂“不經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訓練都是在學生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等到他們知道是寫作文時,作文練習已經完成,作文教學的目標亦已達到。
我們可以經常捕捉他們生活的浪花,即時指導學生練習。一天,一個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她今天過生日。正好本學期也有一篇習作“介紹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這名學生帶到講臺前說:“同學們,她今天漂亮嗎?誰能說說她怎么漂亮?”學生紛紛舉手,我提醒學生:“要注意說的順序,重點介紹同學的身材、長相、神情及衣著。”在學生充分練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以《漂亮的——》為題,把剛才說的寫下來。這種又生活的浪花引發出的作文訓練,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訓練的要求,整個過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經常進行這樣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留心生活的習慣。
讀寫結合更多訓練類型的創生需要我們進行不斷探索。朱作仁先生說,讀寫結合是一座“富礦”。相信只要我們不斷開掘,它定會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