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悟
前段時間,有一本叫《狼圖騰》的書十分風行,受到了很多文學愛好者的熱捧,讓大家一時熱血沸騰。而在我看來,如果僅僅當作一部文學作品來看,我認為《狼圖騰》并沒有多少語言價值,表面看似充滿激情,然則只是一種狂躁的虛熱。而這本書真正的貢獻,卻是在于它帶給我們精神內容上的思考。因為它將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擺在了國民面前:我們中華民族是要狼性,還是羊性?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教育到底是在培育狼性,還是羊性?
“狼性”是華夏民族性中被壓抑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狼圖騰》張揚了狼的原始生命強力,是現代民族精神復興的號角。與之相反的“羊性”,則是民族精神被奴化的象征。狼和羊,這一對處于自然界“食物鏈”之兩端的動物,從來就是作為人性二極性的隱喻。在現實世界中,它們又是作為社會對立階層的隱喻。然而,現實中從來就不存在單方面的“羊性”或“狼性”。所謂“羊性”,總是與另一部分人的“狼性”并存的?!把蛐浴庇卸鄰?,便可見另一方面的“狼性”有多強?!袄切哉摗闭哂幸夂雎浴袄?羊”的共存關系,極力把“狼性”鼓吹為某種超級稟性,并將其想象為本民族失落以久的文化精神?!袄恰蔽膶W則將萎靡、麻木的民間社會夸張為血性、荒蠻、弱肉強食的世界。這從另一角度表明,這兩個世界是可以相互替換的。羊們披上狼皮也會高唱“北方的狼”,狼們批上羊皮也可宣稱“我本善良”。但二者之間錯位的存在,也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精神錯亂”的表征?!袄切哉摗钡牡谝辉瓌t,是“強者為王”的原則。自19世紀以來,中國作為一只大綿羊吃盡了狼的苦頭。眾多國人發出這樣的呼吁:“起來!不愿做羊的人們!”。這不僅是對自由野性的呼喚,更是一個孱弱的種族在飽受屈辱之后的發出的吶喊。因此,盡管狼兇殘,盡管狼荒蠻,可我們寧可做狼,不愿作羊。
然而,《狼圖騰》一書卻將狼性的作用過于夸大,否認了羊性的必要。狼和羊是一條不可分割的食物鏈,一個也缺失不得。只有狼性,社會將野蠻、殘暴而凌亂,只有羊性,民族將只能任人宰割。因此,中國教育無論要狼性,還是要羊性都有失偏頗。我們應該辯證地看這個問題,我們要的不只是狼性或羊性,我們要二者的結合——人性。其實,人性是狼性和羊性的綜合體,我們并不缺少狼性,也不少羊性,問題是,如果總是對上是羊,對下是狼,對外是羊,對內是狼,這種錯位,將中國基層社會近乎于扭曲,使得中國教育走了許多彎路。不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而且已經在教育第一線取得了成效。
當然,我們拒絕作羊,但我們也不能異化為狼。異化為狼者,如曾經的中國某鄰國,易走上宣揚野蠻、暴力的極端,我們要自強,但絕不要荒蠻。
(作者單位 重慶市渝北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