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芳 劉巖松
摘 要:生活中的對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的方式。但是在教育教學中的對話,就不僅僅是教學信息的交流與反饋這么簡單了。對話的意義并不是把真理、態度等傳遞給另一方,而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對真理的“揭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了教學,同時也把握了真理。
關鍵詞:對話教育;初中;語文教學
一、與文本對話的探究式學習
每一個文本都有著深刻的內涵,都是有待發掘的寶藏。文本是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師生對文本的把握與挖掘,有助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注重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有助于開展探究式學習。
1.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其實質就是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對作者的解讀。通過與作者進行對話,去探究作者的寫作特色以及情感表達,繼而深入探究文本內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經過培訓都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框架、中心思想等都能夠很好地掌握。
2.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對話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是通過閱讀文本開始的。在對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去探究作者的語言特色及其思想內涵。
二、與他人對話的合作性學習
“團結就是力量”“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等理論充分體現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要充分發揮合作的作用。因此,與他人之間的對話可以促進交流,提高學習效果,實現合作性學習。
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在師生對話教育中一直存在著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就是教師為主導的問答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明顯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主體性,同時也背離了師生之間對話的平等性原則。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加以鼓勵,提供給他們解答問題的思路,從而把問題引向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傾聽學生、理解學生,使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的對話,最有效的組織形式就是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中,在同學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形成思想的碰撞,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努力。在探討的過程中,通過啟發、補充和完善,有助于發散思維探索新知。在解決問題的對話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充分體現了合作性學習的優勢。
參考文獻:
吳建勇.對話理論: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視角[J].現代語文,2009(12).
(作者單位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寶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