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君瓊
摘 要:語文教學的雙邊關系中存在的惡性循環,阻滯了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就終身學習、因材施教、學習成就感三個方面對這種惡性循環問題進行探討,期望語文教學進入和諧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惡性循環;終身學習;因材施教;成就感
師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會產生很多聯系,語文教學也不例外。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也有惡性良性之別,語文的教與學中就存在一系列的惡性循環。舉例來說,繁雜的默寫一直困擾著語文老師和學生,耗費了師生大量的精力,導致了部分學生不喜歡語文。時間一長,惡性循環就產生了,而且愈演愈烈。對教師來說,那些不過關的學生就成了負擔。抓他們的背默成了教學的主線,方法趨于單一,自然就不會傾注熱情,結果不是打持久戰,就是徹底放棄。而這些學生整天在背默之間戰斗,精疲力竭,時間一長,對語文的興趣蕩然無存,對語文教師敬而遠之。
背誦默寫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環節,其他環節也同樣存在這種惡性循環。大部分學生在某個板塊中或多或少存在弱項,真正能做好各種題型的人并不多。針對這種現象,對居前與落后的兩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心中很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對前者,越看越中意,愿意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再提升一個層次。這些學生受到教師過多的正面關注,學習的積極性就高,學習就更好,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對后者,惡性循環就不可避免。
學生學好的標準是什么?教師教好的標準是什么?學生學好并非只要達到某次考試A、B等,對教學的評價也不應以考試成績為唯一尺度。我認為,學生能發揮自己的強項,在弱項上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前進一步,這就是師生的成功,這就是學生學好、教師教好的標準。
筆者認為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善,興許能朝著“學生學好、教師教好”的目標前進,能有效改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惡性循環。
一、樹立終身教學觀,形成學習與生活的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一:語文學習過多過雜,教與學缺乏指向
有這樣一種現象:高中語文在講本應初中學的知識,大學語文幾乎是高中內容的精選。加之語文涵蓋的內容本身就十分廣泛,這樣高中語文就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學校教育只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一個階段,是終身教育中一個相對集中、相對重要的階段。
語文學習應該具備人文情懷,語文課堂應是知識、美德、能力、素養等的綜合平臺,不是刻板的記錄,不是模式化的答題,而是在聆聽美文、鑒賞品味中內化,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這個內化的過程使得學生的審美意識、鑒賞能力、人文素養自然得到提升。在探究中解決疑惑,收獲心情,提升自己,這就是語文學習的最佳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首席的作用。沒有逼迫和痛苦,有的是情感共享和學習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這樣的情感主宰下,何愁學生不喜歡語文,何愁考不好呢?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十幾年在校學習,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與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就為終身學習提供了能力保障。所以,語文學習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和諧統一的,并不相悖。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有長遠的觀點,以終身學習的觀念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遵循因材施教觀,形成個性與教學的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二:語文教學簡單劃一,師生缺乏個性
遺傳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的研究結果都指出,人的資質因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而不同。這就決定了他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成就。學生的學習水平受現有水平與潛在水平的影響,即使我們面對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
面對個性化的學生,教師就要相應地采取個性化的教學。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上的。所以當一個語文教師初次面對一批學生時,可以先采取問卷調查、課堂測試、家訪、向以前教師了解等方式,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態度、相對真實的語文學習水平,確定理想的教學方式和期望的語文成績。學生的個性特長、課外的興趣愛好也是影響語文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以此為基礎,輔之接下來的繼續觀察,就能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實施因材施教,教師還應在情感上親近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這是進行因材施教的情感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明確因材施教與正常的課堂教學并不相對,但也不完全等同課堂教學。在課外,針對學生的原有水平和上課所得,再采取有實效的輔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做一些綜合運用題和富有思考性的題目,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學生是動態的,我們以全面、發展的觀點對待每一位學生,形成良性循環,使師生的教與學進入和諧狀態。
三、獲得成就滿足感,形成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三:語文學習得不到滿足,教與學缺乏理解
現代教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即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習成就感,就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成就感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理需求的滿足;是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達到滿足時產生的滿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強化了這種感受,并會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成就感對學習也同樣重要。學生花大量時間做出一道理科難題后,那種喜悅和滿足是無法形容的,特別有成就感。而做語文題目,即使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做的時候心里也沒底,從不奢望全答對。也不知道自己做了這些題目有什么長進,做與不做似乎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時間一長,就會缺乏學習動力,失去樂趣和信心。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想要讓學生喜歡語文,那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就感是必須的。
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能力參差不齊,考出來的成績差距大,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教學,設置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那么教師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內外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呢?
“給弱者以鼓勵”能使之獲得滿足。學習能力欠佳的學生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樂趣,嘗不到學習的甜頭,得到的多是教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冷遇,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教師自認為的好心下,在“一切是為了你好”的理由下,教師不惜犧牲休息時間來幫他們學基礎知識,“按著牛頭吃草”。結果,表面的順從并不能代表內心的接受,強制的學習并不能換來成績的提升,教師的好心和苦心反而換來的是學生的埋怨和不理解。很少人會在長時間毫無成就的勞作中還愿意繼續付出。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并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他們意識到還有成功的希望,這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學習的轉折點。這就是教育學上講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成績好的學生同樣需要被認同,需要獲得成就感。快樂的成就感是人們,包括學生不斷向成功努力的重要力量。正如蓋茨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要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并不是說在教學中低要求,低標準,而是應該有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的難易程度,恰當選擇回答的對象。但又要避免學生有所覺察,教師提問要講究技巧和方式。一些問題可以采取合作探討的方式,讓全體同學都能參與進來。教師通過平日的觀察,了解大部分學生的真實水平,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是籠而統之,可以分基礎等級、發展等級,讓學生自由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學生因不會做作業去抄襲的現象。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習題,也像做理科題目一樣有成就感。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果分不同的作業,會給教師的備課和批改帶來很大的困難。教師可以在同一份習題中,根據題目的難度采取批改不同題目的方法,讓學生的作業中少一些叉叉,多一些對勾。作文是學生最頭疼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多一些自由寫作和片段寫作,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真實水平,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大力表揚他們。有了興趣,再做文體和內容方面的要求,就容易一些了。
總之,語文教學想要取得成效,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是必不可少的。成就感能促成學生創造力自我“引爆”,隨之給學生帶來無限的自信感。這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無窮的效益。
語文教學中的不良關系還有很多,用正確的觀念指導教學,用適當的方法規劃教學,用適時的滿足延續教學,語文教學將逐步趨于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于漪.課堂教學三個維度的落實與交融.中學語文教學,2004(1).
[2]張鵬舉.實施新課標 倡導語文個性化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4(1).
[3]趙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職教論壇,2003(1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