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生
摘 要:針對目前一窩蜂地在全國許多地方興起的學案探究教學,從五個方面就其違反教育教學規律、鉗制教師創造性勞動進行了多層面的反思。學案教學如果要存在,就不應該只是目前的一刀切式地教、學生熱鬧地學這種模式,還應從教師的“活”和學生的規范上去探究。
關鍵詞:學案;教學;反思
在全國許多地方推廣學案探究教學,我以為弊大于利。說是每節課要有教案這是沒錯的,但是每節課都得按照統一的紙質學案進行教學,我個人認為是沒必要的,其實無論老師能力如何,只要上課總是有內容的,學生可以記錄,可以讀背,也可以演練在自己的本子上,為什么非要讓無謂的形式來占據課堂從而束縛師生的行為和思維呢?為什么寫在黑板上的題或是學生手頭的教輔資料就不行了呢?勞民傷財耍花架子的事是不是少做或是不做為好?用學案弊大于利,其理由如下:
一是學案使得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因一刀切而格式化,有悖于教育教學的規律。學案最大的好處就是整齊,看起來順眼,便于領導檢查,方便展覽和宣傳,是校園的形象工程。能勝任教學的教師各有自己處理教材的方式方法,就好比不同的廚師在面對一塊豆腐時各有各的做法,難道非要都做麻婆豆腐給客人嗎?
既讓廚師們勉為其難,客人們也未必買賬。
二是編制的學案大都是從網上下載,大家輪流往框定的格式里放,表面看起來很美,但內容質量如何呢?效果又如何呢?學生清楚不清楚,教師心里再清楚不過了。去一所學校觀摩,瞥見合作探究的幾道題:魯迅的作品有哪些、填空寫名句等。這樣的合作探究有些畫蛇添足。
三是學生合作討論看似氣氛活躍,一派熱鬧景象,所謂解放了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回答問題還有分數可得,期間為分數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給誰的分多了給誰的少了,互不服氣,甚至還滋生矛盾。學生與分數打交道還少嗎?這種功利機制的引入真得就能帶來課堂的生機嗎?
四是加重了師生的教學負擔,教師天天為編學案疲于奔命,還得備課改作業作文,學案的質量能保證嗎?再就是學生各科都有教輔資料,都有作業,還得去做學案。重復的無效勞動讓一線師生苦不堪言,如此備課鉆研教材,時間在哪?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時間又在哪?
還有更甚者,要求備課組各老師當天教案必須是統一的,否則就是教學事故(何為教學事故?),這著實是不妥的,可以說有點滑稽可笑。試想,既然幾乎全國各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班級設置,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理來說應該有不同的教法學法,教師可以根據教育教學實際或結合各類考試的需要增添或縮減教學內容,這怎么能整齊劃一地要求統一進度呢?大的計劃要有,小的調整靈活變通又非常有必要,而且任何一個學校、任何一個年級、任何一個備課組內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一二節的快慢,何況老師的知識層次教學設計各不相同甚至差別較大,一廂情愿地違背規律、違背人文,其最終后果說輕了讓教師對本已誤入歧途的教改痛心失望而尷尬地為了生存認真地應付差事,說重了就是從根上誤了一代人,過莫大焉。
批判與繼承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走極端而導致的不是悲劇那一定就是笑話了,邯鄲學步正是如此。干任何事情總得有個目的,目的明確了就要想辦法去實現它,任何花拳繡腿對于有真功夫的人來說都是錦上添花,而對于另一些人則純粹是擺設了。對于學校而言,學生是教育教學的核心,高考是教育教學的焦點,教師的任務應是提高升學率,讓學生成才的同時身心都能健康健全地發展。
學校教育與工廠生產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人性化與靈活性,一刀切的規范的確有失公允和科學,教師要真正成為所謂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主要障礙不是教師能力的缺乏,更不是其良心的缺失,而是社會大環境與學校小氛圍給他提供的快樂勞動的條件與尊重和信任還不夠。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前幾年時髦的坐班來,每晌要老師們簽名,似乎只有把老師看住,老師才能盡職盡責,更時髦的是有的學校用起了指紋機這一先進的管理設備,確實比阿Q用毛筆畫圈進步許多許多,但是很可惜有幾所學校的老師很快就不買賬了,這么好的東西引進沒幾天就壽終正寢了。教師缺的不是自覺性,這種被自覺的行為無疑刺傷了廣大有良知的教師的心,學校領導良好的出發點并沒有得到成正比的回應,真正把教育當事業的人不得已只好把教育當職業來干了。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吳起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