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謠言止于法治》
(2013年第35期)
每一位公民在自由言論的同時也要堅守道義底線,這是理性民主的基石,但公權力用社會治理的思維而非法治思維處理傳謠者也值得警惕,后者是程序規范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長遠的、可持續的,不圖一時之快。說白了,不管是秦火火造謠張海迪有日本國籍,還是造謠鐵道部前發言人王勇平全家是領導,都屬社會事務,最合適的方式是由社會自理,如果當事人提出起訴,司法機關的職責是公正審理。而在另一些不是以公民個人為對象的造謠事件中,則要把握好“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這根紅線,不能把它們當作萬能筐,什么都往里裝。美國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霍爾姆斯曾提出的著名的“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原則,是美國法律先驅們在司法過程中對平衡言論自由與國家利益不斷探索的結果。
北京 言 詠
《當口水包圍法庭》
(2013年第35期)
李某的案子越來越離奇了,還是那句話,生活比小說更具有戲劇性。這個案子并不復雜,卻一直被搖擺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遲遲不能審判,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公信力的缺失。它其實濃縮了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種種:特權階層凌駕一切之上,百姓的權益沒法保障,物欲橫流的社會風氣,追逐金錢不擇手段,人與人之間各懷鬼胎。這個案子只是集中了這個社會被侮辱和損害者的共同情緒。
江西贛州 網易網友
未成年—>輪流發生性關系—>高呼保護老藝術家—>強奸陪酒女危害小—>肯定有“仙人跳”—>受害人蓄謀賣淫—>短信勒索—>主動挑逗—>最年少的海淀區書法協會會員……直到—>受害人不值得同情,把五個孩子坑了。被告快變受害人了!
網友 都一粒M
李案之所以引起輿論與網民的強烈關注,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李某的官二代身份!首先,該案件發生在李某剛以“未成年人”身份,因無照違章駕駛和野蠻打人事件被判處勞教不久,怎么就緊接著發生了這起更為惡劣驚人的輪奸案?人們不禁好奇,難道勞教處分對李某沒有起到半點警示教育作用,是什么給了這個“未成年人”如此大的一再藐視法律的膽子?其次,看似表面情節簡單的輪奸案,法庭卻一拖再拖很久沒能開庭審理,自然引起了大家對案情發展的更多猜測。接著,是李家人及其團隊在案情發生數個月之后,才出現的的一系列遲到的“出位”做法:先后兩任律師辭職;宣稱案件存在“局中局、案中案”,不斷宣布有“顛覆性”證據要公布;明知法律不允許,卻高調要求法庭公開審理未成年人案件,并上訪公安部信訪局,不斷把案情推向高潮;直至法庭上李某公開翻供,不承認任何犯罪事實,稱“睡著了,什么事也沒做”,而夢鴿在法庭上因其他被告人認罪,直接指責律師,出現內訌。
應該說,正是這些庭外因素才吸引了社會輿論和公眾對案情的高度關注。
深圳福田 網易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