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四鸰
看到那曾經英俊如王子的小李扮演的蓋茨比,不出所料地倒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慢慢沉下去,我還是有些驚訝,甚至有些扼腕:就這么死了嗎?就這么死了呀!是的,“那一幫混蛋”繼續活得很好,而那一幫混蛋加在一起也不如的蓋茨比就那么死了,而且是為了一個“聲音里都充滿金錢”的資產階級女人死的。顯然,菲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茲比》為“美國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事實也如此,這個追逐個人夢想而不得,反丟了卿卿性命的蓋茲比,也的的確確喂養了不少以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與道德虛偽為己任的學術論文??墒?,什么是“美國夢”呢?
在評價菲茲杰拉德的創作時,與其同時代的詩人、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說:“他像是親自參加一次舞會,自己翩翩起舞,同最漂亮的姑娘跳著探戈,又像是一個從中西部來的小男孩站在舞廳外面,鼻子貼著舞廳的玻璃窗向里張望,心里嘀咕著門票要多少錢一張?!逼鋵崳@不僅是菲茲杰拉德與蓋茨比的寫照,也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心態的寫照。1920至1929年,此時的美國已經完全從一個農業國變為一個工業國家,社會空前富裕,城市迅速發展,一切日新月異:新黑人(New Negro)、新婦女(New Women)、新娛樂(New Pleasure),乃至出現了一個“新時代”(New Era)。不過,這么一個新時代“對大部分一類人而言,20 年代與其說是繁榮的時代,不如說是為生存而拼搏的年代。賬單付清后手上余錢不多,只能看著有錢人尋歡作樂”。1928年底,依然有五分之三的美國家庭年收入少于滿足基本生活要求的2000美金。住房雖然建了許多,但直到1930年,52%的美國人并不擁有自己的房子。
美國雖然在一戰中大獲其利,但在知識分子們看來,這是西方文明失敗的標志。為此,現代派詩歌祖宗艾茲拉·龐德憤怒地將舊文明稱為“一個老娼婦”。然而,新的現代文明又讓他們感到陌生和不安,這便是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所說的“迷惘的一代”。為此,斯坦因和海明威等作家離開美國,遠居巴黎或是歐洲其他地方;南方十二位知識分子聯合起來齊力抨擊現代文明。既迷戀于新文明新娛樂的生活方式,又深陷于傳統價值而不能自拔的菲茲杰拉德只能通過他的筆,傳達他的失落與空虛,這便是蓋茨比:傳統的美國夢已經無法滿足他,他并不稀罕財富,他所追求和守望的是“純潔的愛情”,或是說那盞綠燈,那“漸漸遠去的極樂的未來”,即一個新時代的美國夢。結果卻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后推,被推入過去”。這是小說結尾最后一句話,這句話也刻在馬里蘭州菲茲杰拉德夫婦的墓碑上。
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小說中,他們的個人夢想與生活都失敗了,這與國家民族無關,與世界上的風云大事也都無關,卻成了偉大變革所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八年后的1933年,羅斯福新政開始。這位總統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希望和夢想的實踐者之一”。也正在此時,“美國夢”這個詞才正式出現且流行起來。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的歷史著作《美國的史詩》出版,其書主題是“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
電影最后,尼克拿著他新打印出的書稿“Gatsby”(蓋茨比),猶豫片刻,拿起筆加了兩個漂亮的手寫字“The Great”。這是小說中沒有的情節。在《麥田的守望者》中,塞林格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憋@然,夢想家蓋茨比就是這樣不成熟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