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紅 張果果
【摘 要】豫商是中國古代九大商幫之一,豫商文化在中國歷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豫商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的,以人物思想、組織、建筑遺跡為主要表現形式,所以網絡構建以歷史時間和空間為坐標系,建立點軸和中心外圍的實體網絡模式和立體化的虛擬空間網絡模式。
【關鍵詞】豫商文化;網絡構建;模式
一、引言
2012年8月28日、29日,以“商聚許昌、許君以昌”為主題第七屆豫商大會在許昌舉行。從2006年以來,已分別在鄭州、洛陽、南陽、漯河、開封、商丘和許昌成功舉辦了七屆豫商大會,豫商大會己經成為展示豫商風采、凝聚豫商力量的盛會,促進合作共贏、助推中原崛起的盛會。河南是商人、商業和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豫商”屬于中國九大商幫之一,豫商文化在中國商幫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人這一群體自古發源于河南,中國第一位商人王亥就是河南商丘人,被稱之為華商始祖。應該說在古代,華商的祖師爺級別的人都集中在歷史地理單元上的河南。豫商在北宋以后隨著華夏經濟中心的轉移曾一度衰落,到明清之際的懷慶商幫則重塑了“豫商”的重要形象。改革開放以后,豫商作為一個群體,不斷崛起和壯大,體現出草根成長、一脈傳承的特征。本文通過對豫商文化全方位的網絡構建,形成豫商文化系統化、漸進式的傳承和發展模式,重塑豫商文化在企業發展和河南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推動中原經濟區的崛起和快速發展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礎。
二、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注重中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些學者指出中國各種本土區域文化是構成區域資本積聚戰略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國外最早涉及到的中國區域文化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研究。國外關于經濟文化的文獻中,大多是研究在轉型國家中,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其研究的視角,主要是放在“企業家精神(enter
preneurship)”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就國內而言,豫商的研究則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力量也相對晉商、徽商等較為薄弱。目前,國內對豫商文化的研究較少。龐衛東(龐衛東,2011)在其論文中指出關于豫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豫商發展史、唐宋行會制度、古代豫商人物、近代豫商人物、康百萬莊園及家族、懷商、豫企等方面。安杰山(安杰山,2011)在其論文《豫商文化的形成及利弊探析》中指出豫商文化優點在于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突出的政治智慧和社會責任感,義利并舉和以義制利、勤儉為本和勤奮創業、樂善好施和扶危濟貧。劉亞軒(劉亞軒,2011)在論文《豫商精神的形成、發展和傳承》中認為豫商精神形成從商朝到東漢時期,發展與隋唐和北宋期間,傳承于改革開放后新興的豫商中。劉泓汐(劉泓汐,2010)在其論文《豫商傳統對新豫商的影響》中指出主要的影響有兩點,一是社會責任感,二是合作共贏精神。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從宏觀層面上研究區域商業文化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國內的學者研究體現在豫商的發展史、豫商的代表人物、傳統豫商文化的剖析和對新豫商發展的影響,從不同側面展示了豫商的發展。但豫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所以豫商文化建設需要借助于現實網絡和虛擬網絡進行全方位的重構。
三、豫商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1.三商之源——商丘火神臺。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商人發源于商丘,商族的先族東夷人活動在商丘一帶,商業起源于商丘。先賢豫商文化集中體現在商丘古城西南火神臺,是距今4000多年的觀星臺的遺址。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伯,故《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交易,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由此衍生的文化稱為“商文化”。因上古時期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在商丘,商人、商品、商業發源于商丘,商丘被譽為“三商之源”,商朝開國帝王商湯滅夏后在商丘建都,商丘被譽為“華商之都”。
2.京都圣地——唐宋行會。“行”作為“市”內依類相聚的行列早已存在,而作為工商業者的一個同業組織“行”或“行會”始見于唐。自先秦、秦漢至隋,行或行列指的是同業商店的街區,這一含義在唐宋時代仍然存在。但一個巨大的變化是,在行內開設店鋪的同業商店形成了一種組織,稱為“行”。這種組織始于唐。唐代城市建置,沿襲漢以來的里市分區制,改里為坊,實行坊市制度。坊是居民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在商業繁華的都會,一般都設有市,大都會有兩個或三個以上的市,洛陽有南市、北市、大同市等。宋代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行會也有了比較廣泛的發展,自京都到州縣城鎮,同行的商業都組成商行,入行的商戶叫“行戶”,參加商行叫“投行”,宋代城市中行的數量很多,如汴京(開封)市上至少有160多行,行戶
6400多戶。
3.懷慶商幫──懷幫會館。河南省沁陽市古為懷慶府府址所在地。清朝時候懷慶府管轄八縣,其中溫縣、武陟、孟縣、沁陽、博愛等縣盛產這四種藥材,所以叫做“懷藥”,又名“懷貨”。懷藥被列為貢品,懷藥名品有四種,就是山藥、地黃、菊花、牛膝。經營懷藥的商人,過去是成幫的,有組織的。明清時期懷慶府的藥材商賈成立了緊密型的行業聯盟——懷幫,又名懷貨莊。懷幫是懷貨莊組織的,懷貨莊是懷幫的前身,二者是分不開的。懷幫藥材業發展以后,貨到銷售地點,堆積如山,行棧存放不了,甚至遭到損失;行棧租費很高,花費亦大,因此由全行業議定,集資建設懷慶會館,為懷幫商人坐落地址。在舊社會,凡是懷貨銷售地點都有懷慶會館。會館是懷幫的辦事機關,它辦理全行業銷售事宜,按當地當時行情,不得抬高或降低價格。有的商號派押貨人去碼頭,有的商號沒有派押貨人,可以憑書信委托會館代辦。會館是為懷幫商人服務的,會館的管事人也就是懷幫的管事人。
4.商業神話──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坐落于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位于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莊園之一。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因慈禧太后的冊封而名揚天下。康百萬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秉誠誠實、守信、勤儉、拼搏的原則,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處世態度,大膽開拓、勇于創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成為豫商成功的典范,彰顯著豫商文化家園深厚的文化底蘊。
四、豫商文化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從上述的豫商文化的代表人物思想和豫商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豫商文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豫商文化的發展是一部斷代史。五千年的中華歷史中,豫商文化的輝煌只停留在春秋戰國、唐宋和明清時期。三商文化始于河南商丘,卻沒有永遠繁榮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地理原因。豫商文化在歷史上的衰微,需要了解河南的獨特地理位置。河南省處在黃河中游的下段和黃河下游的上段,西部和南部主要是丘陵山地,北部和東部統稱為豫東平原。河南處于中國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適合糧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因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種先天性的有利條件,卻給河南人民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范圍越來越大,已經從最初的黃河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東北平原等。南方溫暖的氣候和北方肥沃的土壤大大擴展了人類的生存范圍,為了躲避中原地區的戰火,追求更加安定的生活,黃河流域的居民開始大量向南方和北方轉移,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得中原地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地位日衰漸微。
2.政治原因。北宋以后河南經濟衰落,人口減少。宋朝時,金人進入開封,開封被攻破后受到毀滅式破壞。而且,戰亂與災荒相連。東京陷落之后,南宋的著名詩人范成大形容東京是,“新城內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舊城內粗布肆,皆茍活而已。四望是見樓閣崢嶸,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世界性大都市開封竟如此脆弱而瞬間敗落,標志封建市場經濟因側重流通而缺乏生產力的支撐,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其中心地位也隨之轉移。河南的商文化進入了衰退期。到了元代,河南災荒與戰爭頻頻發生。史書記載元初“兩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蕭條”。至正元年到十六年,黃河頻繁潰堤,幾乎年年有洪水泛濫。在元軍與農民起義軍拉鋸式征戰中,河南受創傷最大。
3.歷史原因。作為地域文化之一的豫商文化本質上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理學文化,遵循的是“天理和天道”。豫商文化起于農業,重視倫理秩序,體現出強烈的政治特色,更多的是對歷史的緬懷,大都本著趨“中庸”的理念。這樣的中原文化,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重視商業精神的市場經濟背道而馳。豫商文化在封建社會晚期,層層積淀,勢成迷茫,雖位居地理中心,卻形不成文化中心,失去了自己固有的特色。潛在的文化進取心,因難以找到新的發展方向而受到抑制。
五、豫商文化的網絡構建
傳統上的區域商業文化開發類型主要分為“點——軸”開發模式和“圈層”網絡開發模式。總的說來,豫商文化呈現出一種由“點”到“點——軸”再到“圈層”的空間網絡開發狀態。
1.實體網絡構建。一是點——軸模式。節點城市是幾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呈散點狀分布在行政中心、交通樞紐、黃河流經區或資源豐富區,主要支流以及重要鐵路線構成了軸帶,軸帶的沿線地區文化雖然仍薄弱,但已經依托軸線,連成一片。“點一軸”開發模式里的“點”指各級中心城市,一般是增長極;“軸”交通、通訊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文化產業聚集帶。“軸”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商業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軸”也是“點”上商業文化要素向外擴散的路徑。從某種意義上說,“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開發模式的擴展,因此,文化空間的移動和擴散是通過點對區域的作用和軸對文化擴展的影響、采取短距離跳躍式轉移實現的。該開發模式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選擇若干豫商文化資源較好的具有開發潛力的重要交通主干經過的地帶,作為一級發展軸。該點要求必需綜合考慮劃定的區域范圍。在各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中心城鎮,即增長極,確定其功能和發展方向。既然“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在軸上的擴展,增長極對于這一開發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確定增長極的功能和發展方向,對于帶動整個發展軸的豫商文化發展,進一步帶動整個區域的文化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確定增長極與發展軸的等級體系,先集中力量重點開發較高級的商業文化增長極和發展軸,隨著區域商業文化實力的增強,開發重點逐步轉移到二級或三級增長極和發展軸。從河南的交通要道形成豫商文化“點——軸”模式的構建。如圖1所示,以洛陽為點,以黃河為軸,以時間為脈絡,以人物思想、行會組織、建筑遺跡為主題建立豫商文化的空間網絡布局,促進文化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發展。以鄭州、開封、商丘為點,以隴海鐵路為軸,建立東西水平走向的豫商文化脈絡。以鄭州為點,以京廣鐵路為軸,建立南北垂直方向的經濟文化的緯線。
二是圈層開發模式(中心——外圍模式)。圈層結構的排列順序是:由中心的高水平區域到中高水平區域逐步向外擴展到中等水平區域、中低水平區域和低水平區域。河南境內形成了以鄭州為核心的圈層結構。
河南商業文化圈層開發模式的形成必須從開封、洛陽沒落和鄭州的地位上升開始。唐朝后期,因漕運的發展,開封、洛陽在黃河流域乃至全國,地位逐步提高,后來成為五代、北宋的都城。隨著戰爭爆發與黃河決堤,開封地位開始下降,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它一直都是河南的省會。后來由于京廣鐵路的修建,開封、洛陽的交通地位下降,鄭州作為匯集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的交通樞紐,其地位提升使得河南省省會西遷,拉開了河南商業文化差異的序幕。河南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雖是一種驕傲,但也是一種負擔。豫商文化對政治的依賴性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強烈和突出,因此,省會西遷這一政治因素使得鄭州成為河南區域商文化發展的增長極。正如中心外圍理論分析的那樣,增長極的循環累積效應和聚集效應開始發揮作用,直接導致生產要素向鄭州周邊聚集,回流效應又削弱了其它周邊城市的聚集和吸引能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生產關系的解放,鄭州開始快速發展,其實這可以說是全省商業文化實力的綜合支持。同時,因為增長極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擴散效應,加上鄭州周圍分布著不同層次的城市,這樣,就形成了目前河南商業文化空間的圈層開發模式。豫商文化開發以鄭州為核心,鄭州、開封、洛陽三個高水平區域為第一層,三門峽、焦作、新鄉、商丘、許昌、漯河為第二層,濟源、鶴壁、安陽、濮陽、信陽、駐馬店、南陽、平頂山形成外圍,這一圈層結構能促進豫商文化的擴展,增強豫商文化的影響力。
2.虛擬網絡構建。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宣傳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渠道,以重點新聞網站為骨干,各級政府網站、知名商業網站和專業文化類網站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其中,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等一批重點網站駛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成為黨和國家重要的網絡輿論陣地和網絡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在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報道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布權威聲音,在正面宣傳、引導社會輿論、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促進豫商文化的快速發展,也要借助網絡的東風。所以,在虛擬網絡的構建上,主要采用構建立體化豫商文化網站的方式來進行。網站主題定為“豫商文化網絡家園”,主要模塊包括:首頁、發展歷程、豫商大會、豫商文化、科學研究、聯系我們,此外還提供若干友情鏈接,如晉商、魯商、浙商等。通過網站,讓更多人了解豫商、參與豫商、促進豫商,使得豫商文化在虛擬網絡中得以快速傳播和發展。其中網站首頁如圖2所示。
六、結語
為了對豫商文化進行全方位的網絡構建,首先對豫商文化的最新研究情況進行述評,然后從歷史、地理、政治不同的角度研究制約豫商文化發展的瓶頸,最后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論述實體空間網絡建設模式,并實踐了虛擬空間豫商文化的網絡構建。構建豫商文化發展網絡,可以促進豫商文化的長效發展,進而推動中原經濟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安杰山.豫商文化的形成及利弊探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
[2]張靜.芻議豫商文化的和諧特性[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
[3]胡戟.二十世紀唐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鞠清遠.唐代經濟史[M].商務印書館.1936
[5]宋曉慶.河南鞏義康氏莊園建筑與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6]趙藩.豫商崛起的文化動力分析[D].河南師范大學.2008
[7]安乾.地域文化與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模式選擇研究——建立在晉商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基礎上的分析[D].河南大學.2009
基金項目: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2012年“豫商文化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