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進
在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在一個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的國家,面對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的現實,改革養老保險體制已經迫在眉睫,但中國人對一切可能降低養老金水平或推遲養老金領取時間的改革方案,都持警惕、憤怒乃至悲涼的態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大一部分低工資、低職位的職工承受了國企改革、養老金改革的成本,延遲退休意味著他們退休金要下降,迫使他們承擔更多的成本。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問題,有些是養老金制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也通過養老金差異反映出來。現行養老金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社會公平的底線,這條底線不宜再下移。
但持續擴大的養老金缺口必須得到填補。誰來填補缺口?目前看,有五個可能的來源。
一是國企紅利。我國約有國有資產33.8萬億元,國企紅利每年已經超過1萬億。2007年開始對盈利性國企規定紅利上繳比例,視盈利能力定為10%、5%、無需上繳三種,之后又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2012年實際上繳比例約為7.4%,遠低于歐美國家的20%-60%。若能將上繳比例提高到20%,則可有近2000億的補貼用于養老保險,與2011年財政對養老補貼總額2272億相差不多。因而,在一定時期內國企紅利可以成為養老金的后援。
二是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我國有外匯儲備約3.4萬億美元,占GDP約50%,占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我國已經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主權財富基金,期望通過制定更為契合的資產管理戰略、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提高儲備資產的收益率。用主權財富基金的收益補充養老基金是許多國家的做法,我國也可以考慮將其投資收益的一部分劃撥補充社會保障基金。
三是社會保障基金。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應對今后的養老保險基金危機。2012年末總資產為1.11萬億,2001-2010年間平均投資收益率為9%。如果今后可以有更多的國企紅利、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劃撥到社保基金,國家財政通過社保基金補貼養老金缺口不失為一種辦法。
四是直接增加財政預算,目前我國財政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補貼約占GDP的0.5%,加上對新農保、城居保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養老金的支付,支出總額占各級財政支出的比例不超過5%,這是一個較低的水平,今后提高補貼力度仍有空間。短期內加大財政對養老金的補貼是社會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對之前養老金改革中的隱性債務埋單。
從長期看,還有其他一些渠道緩解財政壓力,如擴大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目前養老保險僅覆蓋60%的城鎮就業人口,超過2.5億的農民工中大約只有15%被這一體系覆蓋,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可在很長時期內改善基金平衡。第二個渠道是提高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的資金收益率。目前在13個省份開展了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截至2012年底,個人賬戶基金為3396億元,加上統籌賬戶的余額,年末基金累計結存2.4萬億。可是這些資金大多存于銀行,收益率不抵通貨膨脹率。按照政策規定的繳費和給付規則,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率應該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相當,才能有希望獲得制度預計的替代率。因而養老金缺口有很大一部分是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率過低導致的。
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是,延長退休年齡的確能減輕人口老齡化對資金平衡的壓力。中國的退休年齡男性比很多國家早5歲左右,女性早10-15歲,預期壽命卻差不多,過早退休導致人力資源浪費。政府現在出臺這樣的政策不合適,但未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會增加,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到2030年,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勞動力會增加約1.15億,而大學以下勞動力會下降1.1億。通常而言,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更愿意延遲退休,以更好利用人力資本和收回人力資本投資。另一個是我們期待的條件,即勞動力市場將會不斷完善,減少由于壟斷帶來的權利和工資差異,在此基礎上,通過雇主和雇員的雙向選擇,采取靈活的退休年齡。(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