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長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思想與理念也逐步趨于成熟。過去的“師本教育”觀念已逐步走向“生本教育”。從新課程教材的革新到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模式的出現,再到山東“杜郎口”小組合作,以及在香港、澳門以及蘇南部分發達地區一百多所學校盛行的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思想,縱觀這些教育改革,都是把目光集中到學生的發展上,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突出“生本”地位,轉換師生角色。經過幾年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大較快的發展。我也是“教改”理念的實踐者,在十幾年的教學中,對數學課中如何突出“生本教育”,打造有效課堂有一些淺顯的認識,愿與各位老師共享。
一、滲透“生本教育”理念,打造有效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教材內容、教師的知識經驗與人格因素、教學設備與器材等教學資源,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先天自然、學習熱情、學習經驗和既有知識等重要資源的發展,事實上學生的資源才是最大的教學資源。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資力之源、能量之庫。而我們教師更應清醒認識到素質教育的核心,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若不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仍然為了一堂數學課的完美設計而教學,仍然不能處理預設性與生成性之間的矛盾,忽視了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接受不能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更說不上知識的應用了,長此以往,數學課便會失去它的魅力,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了。
作為數學老師要認識到教學的根本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教師應順應學生發展,弘揚學生個性,愛護學生天性,把教學中的重要結論放手給學生,托付給學生去探索,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在合作中展現自我,在創新中進步,逐步養成嚴謹的科學學習態度,敢于大膽質疑,善于實踐總結、樂于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優良品質,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挖掘潛能,真正實現課標中體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二、改變傳統的“師本”教學理念,樹立“生本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是數學課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過去我們片面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放手給學生自由學習,多表現在課前預習環節,而在課堂中不多體現。其實,自主學習是“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創造,并且把通過學習獲取知識當成一種快樂。這種學習方式與能力不僅在課外,在數學課堂中也被教師逐漸重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數學課堂中“生本”教育理念。
1.學習情境的創設要體現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實現知識產生的情境上的“生本”
在數學課堂中,有許多情境其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情境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教師常為了節約時間,或象征性的、或開門見山。學生僅僅停留在精美的圖案、耐人回味的視頻、讓人留戀的動漫之中,根本沒有發現問題的意識,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多數是教師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讓學生思考,說到底就是不敢“放手”。而“生本”理念認為應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感悟。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到“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再到“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補充——教師總結”。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景,滲透構建數學模型,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放下“架子”,體現師生平等,實現師生互動。這樣能大大調動學生的競爭心理和課堂積極性,教學效果當然就事半功倍了。
2.用小組合作交流作為常規教學方式,實現知識生成模式上的“生本”
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以發揮。這一學習方式能體現學生自身的基礎資源和生活資源。他們“求知、向上、競爭”的天性也會顯露出來。
合作交流的方式多樣。如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之間互問互答、互教互學、舉手搶答、小型學法講座、辯論等形式。“戲”給學生唱,教師只是在學生唱戲過程中點撥或在“戲”唱好后深化知識點,這樣的合作交流方式能全面地展現數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數學問題的本質。
3.作業的分層,實現評價機制上的“生本”
數學作業以其思維性強,思路廣,知識點錯綜復雜,能力要求高,空間與平面相結合而令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在每年的中考中,最后壓軸題的得分率很低,不到30%,而基礎題70%部分得分率只有70%。是什么原因導致基礎分得不全,把關題目又拿不到高分呢?這就歸結于數學作業的形式單一,要求統一,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作業的分層要求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也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學習的自信心與興趣。作為教師更要注重作業的評價導向,突出“生本”原則。千萬不能千篇一律,違背事物的科學發展規律,最終只能事倍功半。在評價數學作業時,可采取“二評二研”的方法,即學生作業學生自評、自研,共同問題班級集體評、研。再由學生自己出一些易錯題、典型題進行二次評、研,切實提高教學效益,及時捕捉準確的教學信息,努力打造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逐步生成有效的能體現“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
1.學生感受
感受教學要使學習任務和內容適合學生年齡特點,這些必須建立在學生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展現情境,學生通過小組或全班討論,教師對討論巡問即可獲得學生感受的現狀,為下一階段的領悟引導以及對教學設計及時作出調整。
2.學生感悟
感悟是“生本”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主題和核心環節。自學、合作交流及必要練習是主要的教學策略,使知識與思維、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有機成分。學生的感情有顯性水平和隱性水平兩個層次。顯性水平是學生對知識領悟透徹,既能意會又能言傳,隱性水平則處于感悟的朦朧狀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在感悟層次上教師必須把握一個“度”。
3.師生拓展
拓展是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對知識的提升。通過學生的感受與感悟,對已有知識的歸納,技能的鞏固,提煉知識精華,最終能發現知識變化的規律。讓學生的求知欲與勇于探究的精神得以張揚與發揮,使學生之間智慧和知識相互感染,那么在生本教育的數學課堂上常會發現無法預知的令人震驚的場面。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而學生卻是教育教學中生生不息至關重要的資源。打造“生本”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讓我們共同關注學生,與他們一起走進神奇的數學世界。我相信,把“生本”教育理念引進數學課堂,預示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嘗試吧!實踐吧!路,就在腳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西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