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薇
摘 要: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要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蘊藏于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讓地理教學充滿生活的色彩。
關鍵詞:地理教學;求知欲;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那么,我們應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活,把生活實際與地理教學緊密結合,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引用生活見聞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日常見聞,為我們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規律、認識人地關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在講課時,地理教師若能把生活中日常見聞引入課堂,在上課伊始呈現出來,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每天都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每天都能經歷一次晝與夜的交替,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來探索這個問題。”這樣的導語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接受新知識做好了準備。
二、聯系生活感受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原理
在給學生講授海陸因素對氣溫的影響時,可引入一個實例:同學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晴朗的夏日正午時,你感到地面上的氣溫很高,而池塘中的水是比較涼爽的;晚上池塘中的水竟然熱乎乎的,這時在水中一點也感覺不到涼意。這就說明在同樣的太陽光的照射下,陸地比水吸熱快,所以溫度升得比水高;太陽落下去后,陸地比水放熱也快,所以溫度降得比水低。正是這種原因,才使地球上同一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不同。學生在親身感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理解這一原理了。這樣的教學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又豐富了課堂內容,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善于尋找生活中的地理,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生活中的地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除了課本上提供的生活實例,還有許多來源于教師與學生個人的多年生活積累,也有一部分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觀察和體驗,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
例如在學習地球公轉的時候,講到公轉帶來的正午太陽高度、影子長短、晝夜長短的變化這些知識點時,學生雖然已有一些體會,但還無法描述得很清晰。在開學之初,成立了地理興趣小組,帶領小組成員在操場上找一塊空地,豎了一個2米長的木桿,每天有兩名學生去測量正午12時木桿影子的長度,為了保證數據的精確度,測量時要取兩人測量的平均值。通過學生親自的測量和觀察,學生理解了地球公轉帶來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影子長短的關系。
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與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地理教師充分利用蘊藏于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教學充滿生活的色彩。
參考文獻:
[1]和學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和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I[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3]余明.地球概論[M].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