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芳
數學家彭加勒認為:能夠做出數學發現的人,是具有感受數學中的秩序、和諧、整齊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這種人。教師要教好數學,學生要真正學好數學也是如此。此外,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諧的課程旋律,安排游戲、競賽等活動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課堂去發現美吧!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感受美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尋找可使學生產生數學化的實際問題,把大量的數學題材置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發散思考,真正感受數學知識的“美”是無處不在的。
如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學前教師聯系自然界中的循環現象,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太陽東升西沉等等,給學生創造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躍入思維的海洋,通過學生對計算過程及商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的邏輯思維過程,逐步抽象:概括出循環小數的概念。在練習設計時,教師應注重趣味性和審美價值,以數學的內在美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在進行綜合練習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兩組練習:根據前三個算式的得數,直接說出后面算式的復數。
第1組:1÷7=0.42857 第2組:1÷11=0.09
2÷7=0.285714 2÷11=0.18
3÷7=0.428571 3÷11=0.27
4÷7=? 4÷11=?
5÷7=? 5÷11=?
6÷7=? 6÷11=?
7÷11=?
8÷11=?
9÷11=?
10÷11=?
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能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循環小數的內在美,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概念。
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欣賞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人身兩個寶,雙手與大腦。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動手操作,并且合作交流,真正讓學生欣賞數學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如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后,教師提問:“不用量角器,把兩塊三角板拼靠在一起,能畫出15°角嗎?”兩個學生一組進行合作動手操作。大家覺得很新鮮,馬上投入操作活動中。教師點名讓一位學生上黑板畫,這位學生思路清晰,反應敏捷,他利用45°角與30°角的差畫出15°角(如圖1),還有的學生利用90°-(45°+30°)=15°,得出15°角(如圖2)。
接著教師又提出第二個問題:“用兩塊三角板你能畫出幾種角度?”馬上有位學生搶先回答:“30°、60°、90°、15°.”同桌補充:“還能畫180°和360°。”教師微笑著說:“同學們像剛才那樣合作交流,配合默契,動手畫一畫,把360°以內的角都畫出來。大家還要想一想利用兩塊三角板畫出來的角有什么聯系和規律?”學生又興趣盎然地投入操作活動中,有的只用1塊三角板,有的把2塊三角板拼靠在一起研究。然后各小組再進行交流協作,選一名學生代表上黑板寫出畫出的角度。最后教師綜合全班同學答案,確定無遺漏后,啟發學生:“這些角從小到大順序說是15°、30°、45°、60°……360°,它們之間有什么規律?”教師這么一念一問,學生馬上找出了其中的規律:這些角度都是15的倍數,一共有24個。
學生終于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揭開了三角板的角的秘密,欣賞了各種角度的神秘美。
三、貼近生活,理解領悟——體驗美
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在貼近生活、理解領悟的基礎上積累內化,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正學生體驗數學的“美”是無窮無盡的。
如在畫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對稱軸后,有位學生發問:“為什么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可以作對稱軸,而長方形內的兩條對角線不能做對稱軸呢?”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幫助提問的學生解決疑難。最后學生清楚了:沿長方形的其中一條對角線對折,兩個部分(三角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內的兩條線不能作對稱軸。這樣畫對稱軸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從中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獨特美。
四、自主探究,實踐活動——創造美
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如在學習了各種平面圖形后,教師讓學生拿出大小不相同的圓形、正文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任意擺出各種自己喜歡的圖形。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想將自己的作品公布于眾并以得到承認肯定為自豪。“創造性”活動開始了,于是出現下面一些圖形,有的學生還幫助加以“命名”:
對于集體合作的成果教師予以贊許,對于一些自主探索有獨創精神的學生,教師予以鼓勵和贊賞,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揚,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適合兒童的知識首先是在現實事物中尋求的知識和真理,應該讓兒童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經驗。綜上所述,數學課堂中美不勝收,需要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創造美,讓“美”走進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