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冰心及其作品,掌握意象、意境和托物言情的寫作
手法。
2.在欣賞圖片、配樂詩朗誦及音樂的過程中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詩的思想內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三、教學重點
掌握作者對母親(祖國)的思念之情。
四、教學過程
導入:
1.教師由手上的一張白紙,引出《紙船》后,學生齊讀。
2.教師介紹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F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小桔燈》等。
3.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1923年夏天,23歲的冰心在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到美國留學。離開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的茫茫大海上,女詩人冰心寫下了這首詩《紙船—寄母親》,以表達對母親(祖國)的思念之情。
【初次感知】
學生朗讀這首詩。
教師播放網上下載的配樂詩朗誦《紙船—寄母親》,學生聽完后會覺得朗誦者讀得非常的深情和投入,而自己卻讀得淡而無味。于是教師讓學生再一次朗讀。學生再一次朗讀時就比第一次朗讀得更有感情了。
【深入感知】
(一)投影:第一幅圖(近景:大?!喆宋铩粡埌准垺C嫔系膸字患埓谝还澋脑娋洌?。
然后學生齊讀第一節。
問題:
1.這一節主要寫“我”在干什么?(疊紙船、拋紙船)
2.哪些詞語突出了“我”的感情?(從來、妄棄、總是、留著)
3.這些詞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對母親的思念與執著)
(二)投影:第二幅圖(遠景:海水→輪船→人物→很多紙船在船頭和海面→第二節的詩句)。
學生齊讀后討論:
1.第二節寫了什么內容?(繼續疊紙船、拋紙船、紙船被拋出后的不同情況)
2.哪些詞再次強調“我”的執著?(不灰心)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這句話的含義(內心的執著;寄托思念的方式;排解憂愁)
(三)投影:第三幅圖(母親睡在床上→月亮和星星→夢中夢見了白船→第三節的詩句)。
學生齊讀后討論:
1.①找出這一節的人稱代詞
你:母親 他:紙船 她:冰心
②投影
2.“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的含義是什么?
愛是對母親的思念。
悲哀是指漂泊異鄉的孤獨和對母親的思念。
3.歸納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想象紙船進入母親的夢中。
【深入探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八個小組,小組討論這首詩中紙船的象征意義:
紙船象征詩人漂泊無依的孤獨感,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
【真情回味】
1.總結全文:
2.師生一起欣賞《念故鄉》(七年級《音樂》書中的一首歌),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感受冰心離開母親(祖國)時的內心。
(作者單位 貴州省福泉市藜山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