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晨
摘 要:生物教學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培養,并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有效閱讀
生物教學更加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實際。只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并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讓學生學會有效閱讀
閱讀是自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它還有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閱讀從時間上分課前、課中、課后閱讀。課前閱讀可以發現問題,以便帶著問題去聽課。課中閱讀幫助形成正確的概念、原理和規律;課后閱讀溫故知新,梳理知識形成網絡。只有當學生明確了閱讀的意義,才能積極參與閱讀并樂于閱讀。
二、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實物和探究的能力
觀察能力的提高,是培養學生細心和耐心的基礎,全面的、正確的觀察,能使學生抓住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在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讓學生先用肉眼觀察并認知日常所說的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須根系、主根和側根等的形態特征。進而在課堂上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和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再如在講人體結構時,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自然會產生共鳴。為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
三、有效提問
教師要避免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的備課要有效,更要充分,所涉及的問題要有價值,讓問題提有所用,學有所值。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的能力,也使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耐心傾聽。同時,在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容許學生有疑問、有困難、有錯誤。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完整,教師可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生物課堂教學的學問很大,但有一個中心點是不變的,就是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 河南省清豐縣仙莊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