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杰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強調,怎樣的生活就是怎樣的教育,他說:“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我們當然要引導學生走向健康的生活,接受健康的教育。這一理論能夠讓我們直接觸及課外閱讀指導的意義,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導,讓有益的書籍進入學生的生活中,產生健康的影響,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須得讓學生感興趣,樂于讀,才會讀有所感,感有所獲。
關鍵詞:閱讀;生活;快樂;震撼
陶行知說:“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這一理論能夠讓我們直接觸及課外閱讀指導的意義,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導,讓有益的書籍進入學生的生活中,產生健康的影響,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據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生活化中,我感受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效果較好。
一、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到快樂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我們應該理解,永無休止地尋求越來越大的快樂是人類基本的天性。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最基本的是學生在閱讀時要快樂。要讓學生直接獲得閱讀快感,有兩點不能忽視。
1.注意暗示的使用
暗示,就是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產生迅速的影響過程。暗示在教育中有著極其廣泛的作用,它對孩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一次,我隨手拿起一位學生的《冒險小虎隊》,驚訝地對他說:“你在看這本書,覺得好看嗎?”同學點點頭。我說:“這本書太好了,老師想向你借看一下。”結果到了第二天,竟有近半數學生的桌上放了《冒險小虎隊》,有些同學下課就圍在一起,邊討論邊用解密卡解書中的奧秘,連一些沒接觸過這些書的女學生也興致盎然。這樣,看《冒險小虎隊》也就成了學生一個學期生活的一部分。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就在于像這種平常的情景中,潤物細無聲的暗示中……
2.尊重學生年齡層次和心理特點
維果茨基認為,在學生發展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是有各自特殊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時,學習某些知識或技能總有一個最佳年齡期。比如《冒險小虎隊》是針對三四年級的同學容易接受,可對于五六年級未必能產生轟動。只有像《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樣的名著,對五六年級的同學來說興趣極大,并益處多多。這就要我們注意學生在不同年齡段時表現出來的特點。一次,我送了一本原版的《西游記》給一位四年級的學生,他相當興奮,表現出強烈的閱讀欲望。可后來我問了他好幾次,都只讀到第一回。后來我在一次課外閱讀指導課里發現,高年級同學讀《西游記》讀得津津有味。這無疑使我想到了適合年齡特點的讀物容易使學生獲得閱讀快感。
二、讓學生心靈在閱讀中震憾
在閱讀中,美不僅表現在一看就讓人愉悅的故事中,而且還蘊含在像《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讀了深感悲壯的故事里。這些一時難于說清楚的道理,通過閱讀進入學生感性世界時,閱讀將會緊緊抓住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生活。因此,老師的指導就應該讓學生去接近這些經典,在經典的殿堂里,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崇高”,讓他們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老師的指導首先要注意尊重學生不同傾向。恐怖小說、魔幻小說、偵探小說、校園小說、童話故事等都能讓學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得到充分滿足。像《哈利·波特》、《福爾摩斯探案集》還有大批的童話、兒童小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只要適當地進入學生視野,在學生心靈震撼之際,就是閱讀進入他們生活之時。一位五年級的女學生,我推薦給她看《哈利·波特》,她以“反正不好看”為由拒絕了,可當我們班看完了《哈利·波特》碟片后,她竟然一口氣看了三本《哈利·波特》。相對語言文字而言,視聽易于接受,當學生在視聽中受到震撼時,未嘗不是開始閱讀的最佳時機。
閱讀指導的方法是五花八門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就是能夠讓學生享受快樂、感受樂趣、感動心靈,這是閱讀指導無法偏離的規律,只有沿著這條路前進,才能使閱讀進入學生精神生活,給學生生活增添了一分色彩。
參考文獻:
[1]溫迪·威廉姆.閱讀策略.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馬斯洛.高級動機和新心理學.華夏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桐鄉市振興西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