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萍
摘 要:課堂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教育的目的。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初中歷史教師的不懈追求。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教育的目的。由于初中歷史學科的課時有限,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每位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使學生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余文森教授曾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這更明確地告訴我們教學的有效性即在于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是否獲得發展。下面,本文就從學生的角度探討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歷史知識講述的是過去的事,無法直接看到,也無法重現,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卻有很大的開發余地,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有必要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新版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歷史插圖,既可印證教材上的文字記載,又可形象地再現歷史,給學生以鮮活的現實感。加之現今的中考單純考查歷史知識點的試題已經很少,越來越注重歷史試題情境的創設,利用文字材料、圖片、照片等資料營造歷史背景,在趣味中考查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圖文并茂,給予學生形象直觀的體驗,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大大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學習《洋務運動》時,學生難以理解洋務運動的實質,進而無法分析“為什么洋務運動未能使近代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后來我選擇了教材中“天津機器制造局”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特點,學生很快看到天津機器制造局在外觀上是以中國封建傳統宮殿式的建筑為主,然后加上了一些西洋式的廠房和高大的煙筒。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學生:“洋務運動是哪一階級興辦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通過思考、比較得出: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企圖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的一場自救運動。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小結道:“洋務派只不過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清朝封建主義腐朽的病枝上,就如高樓大廈建筑在腐爛的地基上,又怎能‘師夷長技以自強呢?”學生在這種形象類比的輕松一笑中,深刻認識到洋務運動的本質。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參與度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要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既然如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就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具有消逝性,學生無法穿越時空去見證歷史的發生,也無法直接動手演示和實
驗,如何“引起活動”呢?其實這里的“活動”并非簡單地指運動,它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思維的運轉、語言的表述、角色的扮演、情感的共鳴等等。初中生有極強的表現欲,喜好通過參與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認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從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力,讓學生自己在參與、合作、探索中思考、理解歷史。如講述《戰國七雄與商鞅變法》時,我編演了商鞅舌戰群儒、力主變法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在參與中深刻體會商鞅變法的決心和勇氣,理解變法的內容和意義。鑒于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教師還應盡力發掘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尋找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連接點,幫助學生知古鑒今,拓展思維,追尋事物發展的規律。在講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時,我則讓學生課前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收集家鄉的變化資料,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并敘述身邊所發生的變化,暢談感受和認識。這節課不僅生機盎然,而且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原來是如此生動有趣,如此貼近生活,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非常理想。
綜上所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需要探索出更多的有效教學途徑,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國教師報,2006(5).
[2]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州市蘇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