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君
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小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求,也是新時代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在傳統的小學教育中,大部分學校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生理健康,輕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并從整體上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措施。為了響應大綱要求,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身心素質,筆者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了以下思考:
一、提升小學生的入學適應能力
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雖然曾經渴望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但是由于受到新環境和新要求的約束,部分學生會出現戀家、孤僻等心理問題,再加上小學生的情緒經常受到情境的影響,容易表現出易變、波動大、不自覺、不受控制等現象。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創設條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體驗小學生活的樂趣和溫暖,以保持學生的心理平衡,促使他們的情緒穩定。尤其在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現狀下,這一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心理環境
為了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要進行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還應注重營造健康、和諧的心理成長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促使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展。有研究表明:凡是具有民主、和諧、良好心理環境的班集體,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就趨于良好;反之,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比較多。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
作為班主任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誠懇和坦誠地面對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寬容,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實現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只有經常深入學生內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使學生愿意對教師吐露心聲,并得到學生的理解與信賴。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卻也有自己的心靈感悟,盡管有些感悟還比較幼稚,教師也不能打擊學生吐露心聲的積極性,而應認真聆聽,對他們的心理問題作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教育。切忌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發出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的警告,小學生大都天真活潑、乖巧懂事,只要教師提出的意見是他們樂于接受的,他們就可以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總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社會賦予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作為小學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主動接近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指導策略,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出努力。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0級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