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彬
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美,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審美教育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促進人對自然和社會定向的審美關系,提高人的審美教育觀念和趣味,發展人的審美理想和創造力。語文學科就是最富有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實施審美教育,讓課堂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讓學生身心得到陶冶。
一、在導語中呈現美
美是一種情感體驗,要使學生受到感染,走入美的意境中去,教師首先應對美有深切的體驗,有充沛的激情,善于切中學生的興奮點,營造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導語的設計要注入教師對美的理解,注入教師的激情,要進入情境,使學生“觸景生情”,產生美感,從而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氛圍中。
例如,學習蒙田的《熱愛生命》時,我的導語是:“生命是東逝的一江春水;生命是出墻的一枝紅杏;生命是車轍里的一棵小草;生命是黑土中的一朵蓓蕾。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熱愛生命》,跟著詩人去正確認識生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排比句的導語,營造了“生命”情境,喚起學生對生命積極的體驗,激發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熱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可以說,導語至關重要的是調動學生感情,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成為作品中的形象,誘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二、在誦讀中感受美
朱熹說:“大抵觀書以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通過熟讀精思,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作者的感情語言化作學生的感情語言,作者鑒賞的美變成學生眼中的美。
例如,教學李白《蜀道難》,首先播放名家范讀,開篇“噫吁欷,危乎高哉”一聲,就將學生拉入路途艱難、高亢遼遠的情景,然后,指導學生跟讀、試讀,將無聲的文字符號所描寫的情和景轉化為具有聲韻俱佳的藝術氛圍。
創設課堂情境,營造誦讀的感悟氣氛,讓學生耳濡其情,身臨其境,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搏與靈魂,從而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三、在賞析中悟透美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討源,歲幽必顯”。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文本字詞句的分析,使學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領學生“披文以入情”。
例如,學習《荷塘月色》時,我不單要求學生有感情朗讀和背誦“月下的荷塘”與“荷塘中的月色”兩節,還要求學生體會其中優美的意境。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去賞析文章,感受荷塘的美麗與月色的輕柔朦朧。
情景交融的散文,就得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再現描寫的“真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聯想,接受作者的審美情感,逐漸形成自己正確的審美觀。
四、在課件中營造美
審美的鑒賞離不開想象,優秀的課件營造一種優美動聽,愉快輕松的環境,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如課件中的音樂、視頻和圖片等,可以讓學生自由馳騁想象,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利用課件,展示《荷塘月色圖》,播放柔和、舒緩、清幽的背景音樂,首先讓學生看圖,聽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樣,學生便可在在一個飄逸著清幽荷香的月夜,與作者一起“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享受回憶和遐想的愉悅,感受寧靜高尚的洗禮。
作者憑借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精妙的比喻、豐富的聯想,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空靈的荷塘月色圖。通過課件,可以讓學生盡情暢談自然美: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飄浮的青霧,有光有影、有聲有色。
五、在聯想中創設美
課堂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學生去聯想與描繪,去再現作者當時抒發感情的生活畫面或場景,從而感受生活情景與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融會而成為一種藝術境界。
例如,學習《蘭亭集序》時,學生便可以憑著王羲之形象的語言,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曲水流觴、群賢畢集、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畫。課文中精彩的描寫,源于作家的想象,讓學生通過聯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獲得美的享受。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想象就是用語言再造畫面、再造實體、再造形象,讓學生不斷體驗透過文本展開想象的感受。
總之,語文教學,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陶冶學生的健康情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廣東省五華縣安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