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素質培養的主要陣地及方式,思想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征,本身蘊含著人文關懷內容,具有一定鮮明的意識形態,對人文教育起著價值導向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人文精神
新世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著改革與創新,當然也存在機遇,挑戰與機遇往往并存。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當今人才培養的主題,挑戰和機遇都必須符合這一主題,并準確定位。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人文素質教育與精神教育出發,去衡量,綜合分析,切中要害,在尋找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
一、人文精神的光輝始終貫穿于整個高校政治教育體系。
何為“人文精神”,它本身是否源于本土文化,或是完全的一個舶來詞?對人文精神的界定和內涵的定義,百家爭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文學界大家一致認可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文化的起源,亦或者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內涵。它的核心是對真善美的價值核心的追求,是推動人類進行發展的源動力。同時人文精神也可以理解為對人類生存繁衍過程中對理想價值的追求,以及對行為進行規范的表現形式。
它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即以人為本,重在強調人生存的價值與尊嚴,以及周遭環境的關懷。廣泛的關懷精神、真我的不為外界影響和屈服的主題精神,堅信真理,又能在實踐中對真理進行檢驗的求真精神,以及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構成了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綜上所述,當前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人文精神是以強調以人為本,以保證人在生產環境中實現獨立自主,不斷銳意進取,以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充分培養綜合競爭力,并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在此過程中保障內心世界以及外部能力能夠均衡發展,協調統一,進而實現發展的核心。
日益壯大的市場經濟,逐漸完善并穩固的社會能力層次體系,以及程序化的理性發展,使得現代化社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西方學者率先對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進行了研究,在此過程中,雖然遇到了重重困難,并且主張各異,但是他們往往具有統一個焦點,即價值理性的回歸。意圖通過以人為本的決心來喚起人們對人本主義的關注,以及對自身價值的實現的需求。人類在不斷進化和發展中形成的優秀文化以及自然知識的總結形成了人文知識的基礎。因此人文精神是來源于人文知識,并且在其基礎上高度概括和提煉出來的,它蘊含了人類豐富的內心活動,又在人類的各種行為中表現出來。同時人文知識也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上的,二者相輔相成。大學,是人高級教育的基地,主要致力于培養高標準的復合型人才,對于人文精神的傳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往往成效緩慢,人文知識的缺乏可以通過已撰寫出的各種書籍獲得,但是人文精神的孕育,卻不那么容易,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并對人文知識進行自省自悟,才能逐漸形成。
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引導個體展開思索,以提高學習主體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教育同時作用,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作出正確導向。
二、人文精神資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修內容。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得學生學會在社會上立足,懂得如何做人,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并且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人文關懷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之一,在眾多的教材中,我們不難看到,人文精神的教育內容使得思想政治基礎課教學內容中更加的豐富。大學教育者的重任在于將理想的信念、社會價值觀的確立以及法治精神的追求植入教學內容,并且讓其成為學生的內在修養,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生存理念。高校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闡述的課本中,教師需要用哲學的思維,辯證的看待世界,理解事事,理解社會生產實踐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并將書面深奧的哲學精神上升為現實需要的人文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體系概論中,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結合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知識,并結合學生對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生活境遇。使其身臨其境的體驗人文主義,當然還可以通過對歷史的講解讓學生意識到革命的不易和歷史的滄桑,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以激勵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促進民族自尊的提高。
近代史的教育提綱中指出,我們的教育私立在于對歷史以嶄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對革命和歷史滄桑進行理解。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還需要實踐的部分,即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現象,對某一現象進行自我理解與闡釋,并以人文主義精神加以理解,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提供豐富的培植土壤。通過實踐才能深刻的領悟人文內涵,具備人文素質,不斷深化強化人文內涵。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主渠道作用
大學生如何的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對我國歷史、國情的理解和領悟顯得尤為重要。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是有內在因素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這一理論的實質是世界問題。是人文精神需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整體道德素質修養,培養復合型人才,樹立崇高的理性、道德品質。構建中華民族的優秀價值觀以及時代精神價值標準、行為規范,是弘揚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關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在本質是是符合我們人文精神追求、自我實現、生命探索的教育目標的,緊密的將自我實現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成功才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志會.踐行自我教育促進身心和諧[J].銅仁學院學報.2012(02)
[2]羅德紅,羅穎.“產婆術”:高職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哲理與實踐[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2(02)
[3]楊嬌珍.發揮學生主體性增強德育課實效性[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
[4]周玉學.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能力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分析[J].吉林農業.2012(09)
作者簡介:劉蓉(1970-),女,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政,文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