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今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逐步建立,信用保險也出現了漸漸做大的趨勢,但道德風險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信用保險通常由權利人直接向保險人投保,要求保險人承保義務人的信用,如果權利人因義務人不履行義務而遭受經濟損失,保險人必須按照保險合同規定負責賠償。
信用保險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信用風險的特點和特殊的業務處理方式兩個方面:
(1)信用風險具有綜合性
金融風險、市場風險、政治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財務風險等各種風險,最終都會通過信用風險體現出來,具體表現則是信用交易中的違約行為。
(2)信用風險具有傳遞性和擴散性
在交易活動中,交易一方的信用風險可能導致另一方的信用風險,而另一方的信用風險又可能導致第三方的信用風險,最終形成一個“信用風險鏈”。
(3)信用風險具有累積性
由于信用風險具有傳遞性,一方的信用風險可能會擴散至關聯各方,引起總的信用風險迅速累積增大。如“三角債”、信用危機、金融危機等。
(4)信用風險具有隱蔽性
信用風險可以通過安排新的負債得到緩解,如“借新債還舊債”,使信用關系暫時得以維持,起初難以顯現。
(5)信用風險具有不確定性
風險具有不確定性,信用風險由于受交易方的道德水平、經營能力、努力程度等主觀性因素的影響,其不確定性就更大,因而對其進行量化處理和客觀評價都非常困難。
信用保險承保的是信用風險,該種無形的利益標的與物質財產比較起來,其風險預測的難度較大,其經營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和經營技術的復雜性。因而,為控制風險,保險人在經營時需采取特殊的業務處理方式,主要是資信調查,調查被保證人的支付能力、信用、經營管理等情況,以調查的結果為信用與保證保險決策服務。如果是涉外業務,還要調查被保證人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在保險業中,道德風險是一種常見而且很難避免的風險。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在保險活動中,不管是保險人的行為不能被被保險人所察覺時,還是被保險人的行為不能被保險人所察覺時,都可能導致道德風險。本文通過“分期付款購車信用保險案”討論投保人/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
案情介紹
A保險公司針對國內汽車生產廠或汽車銷售商開展的分期付款售車業務設立了分期付款購車保險。A保險公司《分期付款購車保險條款》規定,由于下列原因購車人未能履行分期付款購車合同規定的付款義務,造成被保險人損失的,由保險人負責償還購車人尚欠被保險人的余款,但最高不超過保險金額:(1)購車人連續三個月托欠購車款;(2)購車人失蹤連續三個月以上。保險金額為售車款減去購車人首期付款金額。
1997年12月8日,B汽車廠與C公司簽訂了100輛X型轎車分期付款購車合同。合同約定,總車款為1397.9萬元,首付款為279.58萬元,余款為118.32萬元,分12次還清,還款期限24個月,在C公司付清車款之前C公司不得轉賣車輛,B汽車廠并應保留汽車抵押權,同年12月17日,C公司在已經資不抵債、無力償還1000余萬元到期債務的情況下,故意隱瞞自己的履約能力,提供虛假財務報表給A保險公司稱其利潤總額超過1500余萬元,向A保險公司投保分期付款購車信用保險,被保險人為B汽車廠。隨后A保險公司向C公司出具了100輛轎車分期付款購車保險單。
C公司為籌集購車首付款,于1998年1月9日同D公司約定,由C公司將上述100輛轎車中的40輛賣給D公司,C公司以此獲得了D公司支付的3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并于1月20日經背書轉讓給B汽車廠。1月20日B汽車廠書面同意C公司的轉賣行為,并于收到上述300萬元首付款后,即將100輛轎車發運給C公司,未保留車輛抵押權,也未將此情況告知A保險公司。C公司將其中40輛轎車交給D公司以履行雙方簽訂的購車協議,其余車輛全部用于沖抵其他債務。B汽車廠得知C公司無力償還的消息后,仍繼續與其合作,3月份又簽訂了100輛X型轎車合同(1397.9萬元),要求與之前所欠的118.32萬元一同還清,即還款日為1997年12月8日后的24個月。
1998年6月,B汽車廠接到C公司破產的消息,隨向A保險公司訴訟索賠,要求A保險公司承擔保險金額為2516.22(1118.32+1397.9=2516.22)萬元的保險責任。
案情解析
首先,保險合同為雙務有償合同,保險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的多少取決于保險人對其承保風險發生程度的估計或判斷,保險人作為商業機構并不是對任何風險都予以承保的,1998年3月份B汽車廠與C公司簽訂的買賣合同顯然不屬于承保范圍。
第二,保險合同時最大誠信合同,保險人和投保人均應將保險合同所涉及的重要事項向對方如實告知或說明。本案保險標的是購車人的分期還款義務,投保人向保險人如實告知購車人的資信狀況及其履約能力情況,是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的先決條件。C公司在與A保險公司簽約時,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未盡如實告知義務,騙取A保險公司與之簽訂保險合同,違反了最大誠信原則,足以影響A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險費率。因此,A保險公司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保險法》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的,被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有權要求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險人未履行前款規定的通知義務,因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被保險人B汽車廠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間,同意C公司轉賣車輛,也未保留車輛的抵押權,違反了買賣合同和保險合同的約定,明顯增加了保險人的保險危險程度,而B汽車廠又未將此情況告知A保險公司,故A保險公司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B公司明知C公司無力償還已有債務,但有意識地制造事故,在保險標的收到損失時不采取減輕損失的措施,故意擴大損失程度,顯然屬于道德風險,不應獲得賠償。
可見,投保人C公司在投保前,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在保險單有效期內,被保險人B汽車廠未履行危險程度增加的通知義務;在得知C公司無法償還應收賬款的情況下,仍故意繼續與其做生意,均屬于道德風險。所以,A保險公司對所發生的事故不承擔保險責任。
信用保險作為保險的一種,為了維護保險雙方的正當權益,真正發揮信用保險的功能,避免將保險演變成賭博行為,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應遵循保險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符合信用保險業務的自身特點:
信用保險中的保險利益原則是指被保險人投保信用保險時,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可保利益;保險人支付賠款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也必須具有可保利益。
信用保險承保標的是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由于地位、職責及任務的不同,在對債務人信用的掌握上可能各有千秋,保險人對債務人以往的、全面資信的靜態掌握要優于被保險人,但對債務人未來的、某一具體的特別是承保標的下信用發展的動態了解要遜于被保險人。只有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彼此相互及時告知,交換債務人的資信信息,才能準確地評估、控制和預測風險,使各自的經濟利益均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最大誠信原則應貫徹于信用保險經營的全過程。
若引起保險事故發生,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近因屬于保險責任,則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若近因屬于除外責任,則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即只有當承保危險是損失發生的近因時,保險人才負賠償責任。
當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時,被保險人有權按照合同的約定獲得保險賠償,以彌補被保險人的損失,但被保險人不能因此獲得額外收益。信用保險項下補償原則的實現方式通常是現金賠付。
保險機構對投保人投保的信用風險項下的債權實行比例承保。風險分擔原則的意義在于通過比例承保有助于被保險人和保險人密切合作,共同控制風險,減少損失。風險分擔把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
信用保險經營立定費率所依據的標準。在信用保險中,保險費作為對保險人承諾分擔風險的經濟補償。
買方信用限額申請原則是短期信用保險經營的特有原則。它是指被保險人應事先向信用保險機構申請買方信用限額。
買方信用限額具有以下性質:(1)買方信用限額是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賠款的最高限額。(2)買方信用限額一般可循環使用,即該信用限額不受交易時間、商品性質的限制,除非保險人書面通知被保險人更改或終止此信用限額。
賠款等待期原則是信用保險定損核賠所遵循的必要原則之一,它是在被保險人提出索賠申請(買家破產除外)并按保險條款的規定提交有關證明損失已發生的文件后,保險人要等待約定時間屆滿后支付賠款。信用保險實行賠款等待期的意義:(1)承保標的風險已經發生,但被保險人的債權仍有收回的可能性;(2)有助于被保險人在保險人的幫助下追討債務人的欠款,減小損失。
保險賠償的前提條件是被保險人獲取賠償的同時,不得放棄應收賬款的債權,而且,被保險人獲得賠償后還須將應收賬款的權利轉讓給保險人。
只有遵循信用保險基本原則,才能防范道德風險的滋生,實現信用保險支持企業提供市場競爭能力,擴大貿易規模;提升債權信用等級,給予企業融資便利;協助企業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共同規避應收賬款風險;確保企業經營安全的功能。
[1]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出口信用保險操作流程與案例[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
[2]曾鳴.信用保險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曾鳴,黃雅卓.財產保險及案例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