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廣大英語教師的教學教法不斷更新,教學重心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策略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但不很明顯。針對農村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中使用社交策略和補償策略較少這一事實,有關部門應努力改善農村小學生學習環境,均衡城鄉學習資源;英語教師應當在教學中融合英語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記憶和認知技巧,提高學習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地發生改變,教學已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但是,在策略的使用上,絕大多數教師更多關注的還是自身教學策略的使用。筆者在與一線教師面談中,提出了“在教學中你是否會關注學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這一問題,絕大多數教師都說“真的沒去想或很少去想這個問題”。鑒于教師的教學過程很少真正意義上對學生學習策略使用進行關注的現實情況,筆者以“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調查”作為研究課題,旨在通過對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調查,了解目前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以便有效了解目前農村小學生普遍所采用的學習策略,從而關注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當好學生學習策略使用的引路人。這也是符合成功的教育必須是發展的教育、教師的教學必須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服務的教學。
二、調查對象、內容及形式
(一)調查對象和形式
1.問卷調查
問卷A:利用自己設計的問卷,對農村小學3~6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2012年2~4月,對8所農村小學的1000多名3~6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89份。5月對收回的所有問卷作了詳細的統計。
問卷B: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文秋芳所設計的“英語學習策略調查問卷”為基礎,同時參考Oxford(1990)編制的語言學習策略量表,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作了相應調整。2012年3月初,在某農村小學分別抽三、四年級各一個班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很難對問題作如實回答。針對目前本問卷問題設計對低段學生有難度的情況,筆者于6月份對515名來自不同農村學校的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94份。
2.與部分小學英語老師交流
在與部分英語教師交流中,發現絕大多數教師不大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的使用;問卷中提到的學習方法,對許多英語教師而言都是新的。可見,這些問題能引起教師的關注意義很大。
(二)問卷內容
問卷A共設計了 15道選擇題。為了對小學中段(三、四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問卷設計較為通俗易懂,問題中把學習策略改為了學習方法。內容包括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喜歡程度、英語成績在班上的排名、英語課發言情況、對其他同學發言的態度、對課堂中小組合作的態度、對布置的英語課后作業的態度、主動學習英語的情況、英語語音語調和書法的情況、自身和老師對學習方法的注意情況等。
問卷B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Ellis(1994)稱之為“極有價值的診斷性工具”,包括六大類語言學習策略(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50個子項目。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從不這樣做”到“總是這樣做”五個選項中作出選擇。本問卷的優點是問題設計詳細涉及面廣,如關注詞匯、語音、交際等諸多方面的學習策略。但它的難度相對較大,語言敘述較專業。在小學中年級學生中嘗試了此問卷后,結果表明此問卷對他們而言是很難獨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回答的。因此,此問卷主要是放到五、六年級學生中完成。
三、調查情況反饋及分析
(一)問卷A反饋的結果與分析
1.學習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相關
在平時自身對學習方法的注意情況上,43%的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選擇了“會去注意”這一選項。與此相對應的,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為31%,學習困難的學生則僅為1%。這說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相對學習態度積極,也較注意學習方法,也說明學習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直接相關的。
2.學生整體對學習策略關注低
一方面,在對上面“平時注意學習方法情況”這個問題的回答上也反映出來,學習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策略的關注都未超過50%。另一方面,在“對待小組合作的態度”這一問題上,學生更多的還是選擇聽別人講,自己不發表意見的選項,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有61%,成績一般的為76%,學習困難的學生有94%根本不參與。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并沒有很好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策略,學生在整體上對學習策略關注低。
3.教師未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
在“教師會提醒你注意學習方法”這一問題上,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僅有27%表示會,學生成績一般的為13%,學習困難的為6%。這說明教師還未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
(二) 問卷B反饋的結果與分析
對以上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僅為一般
由表2得知,494名受試使用學習策略的平均數是3.1203,根據Oxford(1990)學習策略問卷的計分標準, 2.5~3.4表示使用情況一般,這說明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僅為一般。表1中具體說明了494名受試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65.79%受試者屬于“一般使用”學習策略者,經常使用和很少使用的人數分別占總數的20.65%和12.75%,從不使用的是0,總是使用的是0.82%。總的來看,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使用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缺少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其次,小學生的自制力不夠強,一旦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再次,農村小學生的家長一般文化素質普遍不是很高,也很難給小學生提供有效的家庭輔導或幫助。另外,絕大多數學生都不能理解學習外語的重要意義。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是因為學科的開設,往往是處于比較被動的學習狀態。
2.各項具體學習策略使用各有高低,其中以元認識策略使用最頻繁
表2中六種語言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根元認知策略(3.3925),認知策略(3.2480),情感策略(3.0528),記憶策略(2.9768),社交策略(2.9480)和補償策略(2.9464)。
使用最為頻繁的策略是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具有“執行控制”功能,它通過計劃、監控和評價語言學習行為對語言學習進行管理。與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相比,雖然小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監控、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都還欠缺,但是小學生的自尊心卻很強,學生渴望被關注,渴望被認同被表揚,這促使他們很注意并反思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因此,相對應的元認識策略使用會最頻繁。
與其他四種策略相比,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也相對較高。認知策略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聚和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會不同程度地使學習過程變得容易。這說明小學生已開始試著用自己的一些方法幫助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
情感策略指學習者能正確處理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問題并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問題。它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積極參與語言學習活動中所需的學習動機、學習自信心和學習毅力。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學生都能意識到培養自信心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但是作為小學生,在情緒調節等方面的能力還是不夠的,因此更多的是通過外來的一些刺激來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
記憶策略的使用本應該最高,因為記憶策略是小學生的優勢所在,但調查結果卻顯示該策略的使用并不是很頻繁。原因可能與他們缺乏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有關:首先,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英語畢竟是第二語言,要學好也絕非易事,需要花很多時間主動去學習,但是小學生的學習自律性還不夠強。其次,在Oxford的量表中所列舉的具體記憶策略是小學生不常使用的,他們通常只是機械學習、反復背誦,很少采用聯想、歸類等有效的記憶方法。在與學生的訪談中,很多小學生表明他們并沒有掌握音標或者發音規則,對他們來說要掌握單詞,就是死記硬背。而很多農村小學英語教師也沒有給予學生適當的記憶策略的指導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社交策略是合作性的策略,是學習者在與其他學習者或本族語者進行交際時所使用的方法或策略。在小學階段,雖然課堂上也會有操練,但更多關注的是句型,而非英語交際功能。同時,農村小學生受環境所限,很少遇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并且小學生上英語課通常是采用大課形式,學生之間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所以導致這一策略使用率比較低。
補償策略是學習者為填補語言知識缺陷而使用的策略,其目的在于解決因知識不足而產生的理解上或交流上的困難,如在和別人用英語交流時借助表情或手勢,或者閱讀文章的時候遇見生詞進行詞義猜測等。對于小學生而言,掌握的知識有限,所以該策略使用率最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Rebecca L.Oxford.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3]桑青松.試論策略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 2002,(9).
[4] 文秋芳. 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導讀[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周宏俊.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7).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