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課程是一種富有童心、童趣的兒童文化,課程的實施不僅要促進兒童發展,更要成為兒童所樂意的生活。教師要捕捉生活契機,思維活力綻放;傳承誠信故事,塑造美德心靈;仿真體驗生活,生成動態智慧;創設活動情境,體驗生命真諦。課堂教學要力求從兒童的生活情境出發,營造兒童察覺到的世界和心靈感悟到的世界,讓學生回歸課堂,使課堂呈現出鮮明的兒童文化特色。
[關鍵詞]生活情境;誠信;體驗;回歸課堂
眾所周知,課堂是為學生而設的,失去了學生的課堂就如失去了河流的草原、沒有鳥兒飛翔的天空,必然是缺乏生氣和創造活力的。那么,課堂何以使學生回歸?教師要創設“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境,在學生的前方布下種種美麗的“誘惑”,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在學習之路上或奔跑或散步,或沉思或吟誦,或獨白或議論;在學生沒有意識到的地方講一講,使之恍然大悟;在學生學得膚淺的地方拓一拓,使之走向深入;在學生理解有誤的地方點一點,使之茅塞頓開;在學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撓一撓,使之欲罷不能;在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品一品,使之興味久長。如此,課堂必將回響著生命潮漲潮落的律動。站在課改的第一線,教師必須面臨新的挑戰;徜徉品德生活,教師必須呼喚學生回歸課堂。
一、捕捉生活契機,思維活力綻放
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總是在動態中不斷生成的。因為在豐富多變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如何使課堂生成成為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中美麗的流星呢?我想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關注。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認真傾聽,考慮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獲得心靈的溝通。
執教《不和香煙交朋友》一課時,教師把課堂設成“非常6+1”聊天室,教師成了節目主持人,學生成了節目嘉賓,這樣一來學生們感覺新奇,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孩子們探討“香煙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想出各種招數來禁煙、勸煙。教師又穿插一個發人深省的《小王的故事》啟示學生:拒絕第一口煙。接著話鋒一轉:“如果5年后,10年后,要是你的老板、合作伙伴遞給你第一根煙時,你又會怎樣呢?”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說:“不吸!”教師追問:“這有可能會把工作丟了或做不成生意了!那時你該怎么辦呢?”學生沉思一會兒后,想出了辦法:“可以說自己身體不適……”教師最后總結:“若干年后,當你碰上上述事情的時候,可以想起今天的節目,堅決地說出‘不’,行嗎?”學生整齊而響亮地回答:“行!”正是這樣以輕松聊天的方式敞開學生心扉的設計,教給學生面對問題,該怎么巧妙解決的方法,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這樣的教學重重地敲擊了學生的心靈,學生自始至終沉浸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他們看得認真,聽得專心,學得深刻。這節課上,孩子們的表現是最開放的,思維的活力不斷地在課堂上綻放。
二、傳承誠信故事,塑造美德心靈
故事具有啟動心靈情結的天然功能,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小學生的注意力,最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在教學時,讓耐人尋味的好故事說話,格外震撼學生的心靈。短短的故事,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留給孩子的思考是無窮的。正如劉鐵芳教授說:“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更容易塑造心靈。”
一位教師執教《誠實是金》一課時,模仿CCTV“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評選出本班的“誠實明星”,一張照片加上一段頒獎辭,特別吸引人。以《宋慶齡講信用》《誠實的晏殊》等許多誠實守信的小故事遷移,學生活潑輕松,興趣盎然。接著召開了“誠實守信故事會”,學生爭先恐后地講述,一位學生繪聲繪色地講了課前搜集的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學生們掌聲四起。這時我拋出一問題:小喬治的父親看到心愛的櫻桃樹倒在地上,為什么還高興地說“爸爸寧愿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愿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學生議論紛紛,有個女生站起來說:因為誠信是金!說得真好,我立即肯定了她的見解。這樣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誠實的人的偉大成就,讓孩子們感受到擁有誠實,就可以取得信任,贏得尊重,博得喜愛,可以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礎;一顆顆誠實的種子,播撒到了孩子們的心田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故事不僅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拉近了課程和生活的距離,而且還拉近了經驗和認識的距離。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動情的故事,使情感的火花在課堂四濺,使思想的星光隨之閃爍。
三、仿真體驗生活,生成動態智慧
教師要做有心人,努力使教學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以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需要,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讓品德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指導學生的生活,吸引孩子的注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全新的舞臺。
教學《平安回家》一課,這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在課堂現場模擬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十字路口,創設了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情境,配上畫外音:“孩子們,今天我們把馬路搬上課堂,來交流平安回家的話題,閉上眼睛,仔細聽,聽到了什么?”再讓大家睜開眼睛看,屏幕中出現學生熟悉的校園、校園附近的天橋、十字路口和公交車站時,學生全神貫注地關注畫面。“小朋友每天回家都要過馬路,說說走路回家要注意些什么?”新課就這樣在趣味盎然的交流中開始了!一切顯得那么自然、那么巧妙。接著又呈現觸目驚心的悲劇場景:散落的書本,形單影只的鞋……一組數據,一段心聲,把因為不會走路而產生的交通事故展現在孩子面前,給他們以心靈的震撼,原來最簡單的走路里蘊涵著最重要的交通法規,他們明白了漠視交規是引發事故的根源。就像課尾肇事司機的心聲那樣:“行人啊,你為什么把生命安全寄托在別人的手里?”生命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教師找尋的“走路”這個點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不走人行道、橫穿馬路、闖紅燈、過馬路時注意力不集中”這一巧妙的設計構思無不體現,這種仿真“生活場景”的設計,使學生置身于現實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自然會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問題,從而對交通安全知識充滿求知欲。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動態的社會生活相聯系,使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賦予教材以現實的生命力,產生了超出預設的“溢出效應”。這樣,兒童才能敞開心扉,放飛思想,體驗課程的美好,獲得生活的智慧。
四、創設活動情境,體驗生命真諦
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最基本的途徑是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塑造學生的靈魂,是思品課所擔負的重要使命。我們的教學經常只是讓學生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教師在“助”的過程中包攬太多,牽引過于嚴密,與“牽線木偶”式的課堂沒有多大差別,學生的學習依然是課堂上的花瓶。學生如隔岸觀火,難以投入,導致學生嘴上頭頭是道,課后缺少同情和幫助。教學《同情幫助殘疾人》一課時,如何喚起學生的真情,讓學生體驗感悟生命的真諦,解決知行脫節?應該如何對待殘疾人?一位教師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殘疾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角色轉換,嘗試模仿盲人、啞子、聾子,或肢體殘疾等不同的殘疾人進行直接的活動體驗,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了殘疾人內心深處的痛楚,道出要同情和幫助殘疾人的心聲。教師又講述張海迪、保爾等典型事例,讓學生找出這些殘疾強者的閃光點,他們同樣能為祖國、為人民作出貢獻,心中油然而生對殘疾人的敬意:他們身殘志不殘,他們的生命是偉大的,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多么可敬啊!大家應為殘疾人排憂解難,獻上一份愛心。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在思品教學中加強生命教育,關注學生情感,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真切地感到生命之貴、生命之美,能讓脆弱的心靈變得堅強,為沉積陰霾的心空喚醒陽光,感受美麗的人生,創造完美的生命。
圣哲蘇格拉底說:“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半個多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如果把教學看做一段生命的歷程,那么,生命的成長與改變不是教出來的,唯有生命與生命的召喚與共鳴、激蕩與共振才能綻放出人性的春天。讓學生回歸思品課堂的中央,讓我們成為看見精神誕生的幸福的“助產士”,當師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時,靈動的智慧真正生成。
參考文獻
[1]張軍弟.淺談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華夏教師,2012(11).
[2]陳曉暉. 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案例透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0(1).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