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政治課教學應該突破應試教學的圈子,將重點轉移到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上來。通過教學,讓學生知曉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能夠對社會上的一些行為和現象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提高分辨善惡的能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政治;教學;育人
中學政治課既是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學科,又是能鍛煉學生拓展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因此,教師在上政治課時不能單調地給學生講課,讓學生記下書上的條條框框。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事物之間的必然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把書上的理論記在腦子里,時間久了會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與發展。
在新課標下,中學政治教學是一種引導與學習方法的培養,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目前,中學政治教學最大的缺失是無視社會溝通和人際交往,也就是不注重對話教學。教學中采用單一問答對話方式,使得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呈現被動狀態,學生思想受到限制,雖循規蹈矩,但不能體現其個性,無法提高政治教學效果。政治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存在概念、觀點較為抽象、枯燥的現實。政治課教學沒有生物、地理學科的具體形象性,也沒有數學的嚴密邏輯,更沒有語文的優雅動人。但是,政治課教學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而教材的變化遠不能適應新情況的變化,學生心中打不開這扇大門,政治課也由此學不好,從而形成理論和實際脫節。我們要認真研究影響課堂師生狀態的因素,研究師生的活動,形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
作為政治教師,要富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還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并進行恰當的處理。同時,教師更要有駕馭政治課堂的組織能力,做到教學的結構科學而完整,教學的方法得當而靈活,教學的活動有序而熱烈。
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更新理念 ,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譬如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合起來。 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感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根據年級不同,課題不同,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并運于教學過程之中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讓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知識。
除了要轉變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通過群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溫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在學習“消費”內容時,一位教師以汽車消費為例進行教學,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的學生對這個例子的反映明顯不同,此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了解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怎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等知識。
中學生不善于學習政治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教學與實際聯系不緊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政治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鮮活起來。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法制教育、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教育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往往強調理論分析和結論的闡述,這種偏離生活實際、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引發學生對政治學習的枯燥感、單調感和厭倦感,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