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入手。而這個過程中,語文閱讀教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人文素養;滲透;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主要體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閱讀是途徑,感悟是基礎,寫作是條件,生活是陣地,只有充分挖掘語文課本和生活中人文精神方面的素材,強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怎樣才能通過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他們不但崇尚自由,熱愛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禮儀,而且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團結御侮,以天下為己任。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可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激勵他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例如,《岳陽樓記》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多注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而忽視情感目標的滲透。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的驅動力。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把課堂設計成一種良好的“情感場”,讓每個學生自始至終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發展。
價值觀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中。”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教師的角色轉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乃至參與者,教師在實施雙基教學的同時,應該注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激學生學習之興趣,引學生情感之體驗,培養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就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教材。因為七年級新生正處在人生道路的一個新起點上,在這個起點上,學生將面對種種困難。
初中時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發展變化較大的重要階段。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面對各種壓力,初中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如能得到及時調適和解決,其人格就會逐漸趨于成熟,其心理便會進入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發展時期;如果處理不當,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此,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人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語文學科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創造能力,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語文的“名著閱讀”活動中,也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名著是豐富的文學寶庫,運用名著可以促進人心理健康成長,開闊眼界和開發智力,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養。教師要充分利用名著賦予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我班學生在閱讀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時,紛紛表示要學習魯濱遜敢于冒險,永不屈服的精神,在自己面對人生困境時,要做到堅強,樂觀。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無論是對個人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初中的人文教育已經嚴重缺失,這往往導致學生自身素質不高,具體表現為眼高手低。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廣大教師必須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切實加強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