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力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目前,影響學生英語聽力的因素有詞匯量、閱讀量等。教師應增強聽力訓練技巧,改變學生思維,優化學生的心理,多方面克服不利因素,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關鍵詞]英語;聽力;途徑
聽說讀寫是人類言語的交際方式,聽作為方式之一,在信息劇增、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提高聽力始終為人們所關注。現代語言教育理論高度重視聽在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中的作用,聽的教學受忽視和缺乏科學性的狀況正在改變。
一、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
(一)詞匯量。一般人總是認為,聽得越多,聽力理解能力越強。不容否認,多聽確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積極手段,但聽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聽的次數多少,也不完全在于聽的內容長短、難易如何,它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便是詞匯。詞匯量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訓練的基礎,聽力自然也不例外。
(二)聽讀相關性。不少人學習英語多年,但卻不一定能聽懂別人說英語,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句子。然而,若把英語的書面材料給他們,即使有一些生詞也能讀懂或大致看懂。這種情況不僅在自學英語的人們中存在,在接受正規訓練的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當前,在英語教學中,盡管學生的聽力訓練材料的難度往往低于閱讀材料,但就整體而言,學生的聽力水平仍低于閱讀水平。
(三)聽力與記憶。聽并非是被動消極的,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它是一個主動積極的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心理語言過程。從外部的聲音信號到內部的聽覺理解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聽覺器官對連續音流的感知與切分,即辨認出連續音流中的各個語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將辨認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時記憶),并迅速不斷地與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聯系(即構成句法關系);最后,經過辨認和聯系的原語句以高度簡縮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儲入長時記憶,至此理解完成。另一方面,學習者理解過程中存在的負遷移也對聽力產生很大干擾。
(四)聽力與語言功能操練。傳統的教學中,聽的活動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課文為中心的綜合教學中,著重于語言形式的聽辨和記憶;信息的輸入,即以語篇內容為目的的聽的活動明顯不足。 第一,語言形式的操練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區別和辯認,注重音位的變化,注意詞與詞間的語法關系等,然而,對這些知識的操練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著學習者能在實際使用語言中,演繹性地運用這些知識。學習者對一種新的語言的語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實際使用語言中逐漸獲得的。這種敏感性的獲得,不僅依靠在使用語言中演繹性地運用學過的知識,更依賴歸納性地領會和掌握相關的知識,而語言功能操練則為學生提供了學習、領會和運用聽覺感知知識的機會。第二,聽是對口頭信息的接受和解碼,是一種最基本的交際行為。無論聽什么,只有在無須注意說話人的表達形式,只注意其說話內容時,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達到交際目的。從這一意義上說,聽力教學的本意應該是使學習者獲得直接聽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際意義上的聽力。現代語言教育學理論認為:充分的以理解語篇內容為目的的語言輸入,是形成交際性聽力乃至決定整個語言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此外,有效的聽力培養必須對聽的技能技巧加以針對性訓練。
二、解決途徑
通過對上述幾對關系的探究,以下幾點在教學中值得注意。
(一)建立旨在擴大聽的輸入和有針對性地訓練聽力技巧的聽力教學體系。各種語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響相互支持的,對中國學生來說,閱讀水平的提高對于帶動包括聽力在內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可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二)改變思維方式,提高記憶的速度和效果。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異等多種因素,以漢語為母語的民族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思維方式必定有所區別。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標語國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識,并在聽的過程中運用背景知識排除“負遷移”的干擾,必將提高記憶效果。
(三)語言的聽是主動的解碼而不是被動的感知,是積極的認知構建而不是單純的聲學事實。因此,要充分認識認知水平的提高對提高語言水平的重要性。
(四)優化心理環境,消除情緒障礙,運用多種視聽方法及手段,創設多種情景,調動學生聽的興趣和動機。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