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學生要通過實踐(實驗)“獲取物理知識”,學校和教師都要努力為之創造環境和氛圍。
[關鍵詞]農村;物理實驗;機制;制作
一、新機制的意義
《物理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里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此階段的物理課程應注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達此目的,真正使學生從生活中來學習物理,將物理知識又帶到回到生活中去,就必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立機制
(一)建立領導機制,統一規劃。可在學校統一領導下,由教務處具體落實,指派物理骨干教師和“物理組”教師協同實驗員進行核查并規劃出學校缺少的實驗器材,確定急需制作的項目,然后分工負責,落實每位教師應制作的“教具”和指導學生制作的“學具”。只能超不能少,以保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及學生邊學邊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建立負責機制,完善制度。整個學具與教具的制作可由物理組組長負責。挑選工作認真負責,對事不對人的高級教師擔任實驗室管理員。對每班每次的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檢查、登記、保證完率達100%。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的常規評估,規定每缺少一次實驗扣任教教師常規評估分。可將物理教師自制教具和指導學生制作學具列入評估教學工作的一項內容,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以前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的老方法。
(三)建立激勵機制,進行引導。學校規定每學期都要開展全校性學生自制學具與科技小制作比賽。也要舉行教師自制教具比賽,對于演示效果顯著、有創意的自制教具進行評獎,并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同時,將每批自制教具與學具都歸實驗室統一保管,作為學校實驗室器材的補充。
三、營造氛圍
學校要經常舉行自制教具、學具的比賽、展覽、講座,進行學生科技小制作比賽、科技小論文寫作比賽等。教師要因陋就簡地制作一些簡單實用、演示效果顯著的自制教具。如靜電演示儀、大氣壓強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器等。
在教師的影響下,學生課外自制學具的興趣也會更濃,學校與學校之間,也要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其他學校作品展覽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予啟迪。這樣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活動在學生中就會全面展開。使自制教具、學具的活動成為教師、學生在物理教學中的一種自覺行為。
四、做好三結合
(一)師生結合。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件有創新性的自制教具展示在學生面前,比任何說教更有影響力,并能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和自制學具的興趣。教師要常用日常生活用品當“儀器”來做實驗,,引導學生用日常生活用品來“玩”物理。教師輔導學生注重挖掘潛能,肯定成績。
(二)“土洋”結合。自制教具與學具不要過分強調精美,只要符合“科學性、針對性、簡易性、直觀性”的基本原則即可。“土”教具更能使物理情景與生活接近,“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土”可以使學生消除對物理的神秘感,“土”更容易使學生模仿制作。如自制演示彈簧秤,讓學生能直接觀察到彈簧、指針、刻度是怎樣制作的;如玻璃管吸水,活塞用布條裹成,而不用做好的橡皮塞,目的是學生取材容易,可以模仿制作。此外,以自制學具補充正規儀器讓學生邊學邊實驗。如在阿基米德實驗中,溢水杯與小杯全部由學生自制,彈簧秤部分用學生自制的“橡皮筋秤”。在做測密度的實驗時,就可以利用學生自制的桿秤測質量,利用學生自制的量杯代替實驗室的量杯。
(三)課內外結合。課內利用自制教具演示,自制學具進行邊學邊演示實驗,課外讓學生模仿,組建物理興趣小組,進行課外制作與實驗。同時,課外學具制作要遵循科學性、針對性、安全性、趣味性的原則。讓學生樂做易做,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可設計以下課外實驗:利用自制紙卷尺和自行車測操場跑道的長度;利用自制桿秤、小杯、水等測量油的密度;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讓雞蛋從五樓摔下而不破等。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