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而言,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著重探:重視學生的情緒和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重視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學習過程,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研究;方法
一、重視學生的情緒與興趣
學生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當人的情緒愉悅時,思維是活潑敏捷、最富有創造力的,表現為接受快、反應靈敏、聯想豐富、精力充沛。教師教學方法的研究就是要分析怎樣營造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研究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對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使學生喜歡數學,讓他們看到數學中的美并激發他們開動腦筋,嘗到解題成功后的愉悅,就應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正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最好體現,也是我們研究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開發學生的智力與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能。
例如,筆者在教學“時間單位”一課時,先布置學生課前通過多種形式去尋找有關的計時單位。有些學生說是查字典、找資料,也有些學生找到了毫秒、微秒、年等書本上沒有的時間單位的知識。教師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更多的是課外的知識,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所以說,數學新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把數學放在了學習材料的生活化、問題設計的生活化、運用的數據生活化上,而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則象空氣一樣融入生活,學生在學數學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
三、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年齡越小,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所占的比例越大。由于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夠,這就決定了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更是需要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如筆者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用油印好的圓形紙片剪拼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用教具通過多媒體將剪拼過程再演示一遍,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等一系列思維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們形成空間觀念、理解幾何概念,更好地獲取新知識。
哲學家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需要加強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而數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它的抽象性,數學中的數、形、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要使學生學好數學,既要加強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又不能停留在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階段,需要在加強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認識能力。
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當今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為此,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了一條教學原則,叫做“理解學習過程”。所謂理解學習過程,其實質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啟發學生在獲得學習活動結果的同時,引導他們逐步認識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懂得學習的方法。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便將來學生能不斷地去獲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受用、受益一輩子,才能使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能力,這是由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特點出發,選用有助于于形成鮮明、正確、生動、形象的第一印象的教學方法。這是我們研究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必須注意的,也是我們研究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發展必須遵守的教學規律。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