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慣與人生有很重要的關系,幼兒教師必須在培養小孩良好的習慣方面下工夫。這不僅是生理的習慣,而且還有心理上的習慣。養成生理與心理上的習慣,不但要慎之于始,而且要慎之于終,同時必須注意到養成此種良好習慣的教育環境。
[關鍵詞]幼兒;習慣;教育
“培養人生基本的良好習慣”是陳鶴琴先生的幼兒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陳鶴琴先生認為,“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當前,不少家長和教師只重視幼兒的智力開發,忽視良好習慣的培養,這種做法是極其不妥的。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和重視從小培養幼兒有良好的習慣,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切實做好常規培養工作。
一、培養幼兒良好習慣要有重要的認識
習慣是什么?陳鶴琴說:“習慣是一種自然、不假思索、不知不覺的行為。一個人假使養成了一種良好習慣的話,他將得到很多的益處,一生受用不盡。假使習慣不好的話,那么,將使他一生蒙受害處。”如一個3歲的小孩,偷人家的東西,他的父母不直接的加以糾正,那無異于一種間接的鼓勵,以后就會慢慢養成一種偷的習慣了。
從個體成長與發展的角度來看,良好習慣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素質。好習慣的培養不僅對思想品德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也為科學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人的綜合素質中,除了應具有講究社會公德、講文明、有禮貌等傳統美德外,還應具有起碼的同情和無私奉獻的愛心。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培養中教育幼兒不亂仍廢棄物,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關心愛護小動物,遵守游戲規則等,通過一系列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培養,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完全人格和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
二、幼兒階段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陳老指出:“依據生理心理的發展過程,幼稚時期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幼兒身心健康的增加,身體和行為方面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各項知能的發展,都是決定他將來人格和體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兒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幼兒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既能養成良好習慣,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不好好抓緊這個關鍵時期的習慣培養,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習慣,習慣成自然。抓好常規培養工作,不但使孩子從小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更對小孩一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許多調查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健康成長,關鍵不是智力,而是良好的習慣。
三、幼兒園應該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1.面向全體,做到一致化。常規培養和其他教育一樣,要面向全體。同時,要做到各方面力量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合力。所以,對幼兒習慣的要求,不僅在幼兒園里要一致,避免有的老師要求過松,有的老師要求過于苛刻,使幼兒無所適從,同時還要注意家園要求也要一致,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要求也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如教師要培養幼兒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在幼兒園老師每天在幼兒吃點心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手臟時都要提醒幼兒要洗手。同時,家長也應該這樣做,教師要常和家長通氣,加強配合,這樣更好地發揮各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2..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一個好習慣的培養,要經過長期反復的強化訓練。尤其是剛剛入園的孩子,要養成一個好的飲食習慣,起居習慣,養成愛清潔、愛勞動,對同伴謙讓友愛,對長輩尊敬,有禮貌的習慣。孩子要克服許多心理障礙和身體的痛苦體驗。如剛剛入園的幼兒,他們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脫衣服,愛哭鬧,爭搶玩具等,這時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來面對這一切。教師先從穩定幼兒情緒入手,從要求幼兒高高興興上幼兒園開始,進而培養幼兒情緒愉快,愿意自己吃飯,再培養幼兒獨立吃完飯,如何把握愛的尺度,嚴的尺度,要靠教師的愛心,做到循序漸進,日復一日,堅持不懈才能做到。
3.采用科學方法,注意因人而異。陳老從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提出了培養幼兒習慣應遵循的原則,如持之以恒的訓練,全體訓練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多用獎勵,少用抑制等。教師應遵循“鼓勵”為教育法寶的原則,平日里對孩子的點點滴滴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培養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采用“兒童教育兒童”的原則,在孩子中樹立好的榜樣,抓住幼兒善于模仿的特點,利用榜樣的力量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同時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對不同特點幼兒采用不同的常規培養方法,制訂不同的常規要求,將常規培養目標落實到實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逐步縮小與同伴的差異。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