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幼兒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孩子們都是聽從教師的安排來進入角色,沒有選擇權,只有服從的份。即使他們不愿意接受這個角色,也不能違背老師的意愿。只能按老師要求,來進行游戲活動。因此,他們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興趣,他們在游戲中學到的知識、得到的啟發也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改變思想,轉變觀念,發揮孩子在游戲中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自主游戲;主觀能動性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存在主觀強加的成分。比如,事先總把游戲的角色安排好,孩子們只是機械地模仿,被動地進行游戲。而且在游戲中,因怕亂,而給孩子們諸多的束縛。怎樣才能克服這些缺點,充分發揮孩子在游戲中的主體作用呢?
一、放寬幼兒的活動空間
一到上游戲課,有些老師怕管不住,把幼兒限制在活動室,不輕易把他們帶到戶外,幼兒放不開手腳,而室內比較擁擠,容易發生碰撞,從而引起幼兒之間的矛盾,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游戲沒有太多的興趣。幼兒園教師應該讓幼兒走出教室,如在過道、操場上等。幼兒在外面做游戲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知道游戲規則,不會像剛出籠的小鳥到處亂飛,老師也就不會手足無措。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沙坑里插上彩旗,搭上積木,讓他們將自己做的小船放入戲水池,嘗試開船的興奮。有些幼兒也會邀請和自己玩得好的伙伴在一起玩過家家或唱歌跳舞。幼兒玩得開心,游戲的最終效果也就達到了。
教師能夠給幼兒提供足夠的場地,對幼兒的興趣采取鼓勵的態度他們就能大膽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難。幼兒自行解決的問題越多,就越有成功感,興趣就越高,他們也就得到一種心理滿足。
二、以幼兒為主,發揮他們主體作用
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兩者并不矛盾。教師為主導并不是要把幼兒控制在“柜臺內”,幼兒為主體也不是撒手不管。幼兒應該是游戲的主人,教師只是他們的參謀。也就是說,教師實施間接指導,以游戲的身份,游戲的口吻,或是提供游戲材料和游戲方法去啟發引導幼兒,讓幼兒自己去設計游戲內容,根據游戲的發展和情節需要自行增加游戲項目,他們就在得到心理滿足的同時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有一個平時很調皮的幼兒在游戲中扮演一只小鴨子,本來應該在小河里游戲戲水,可他卻跑上岸叫大灰狼來了,快躲起來。老師并沒有指責他,而是順著他的游戲思路引導他幫助其他小鴨子一個個躲起來。這次游戲幼兒都玩得很開心,他也表現得最為活躍。在按自己的意愿設計的角色游戲中,幼兒會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較強的自制力以及嘗試克服困難和堅持實現目的的欲望,他們會拒絕成人的幫助或不受外界的干擾而專心活動。這時成人的及時贊賞都會給他們愉快的體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因此,教師要珍惜和保護幼兒良好的自主性萌芽,發展他們的個性。
三、給幼兒備足游戲材料
要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處于主動地位,就必須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在動手動腦中培養他們的能力,盡可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如,塑料瓶、紙張、布條、買團等,讓他們根據游戲的需要去利用和再創造。例如,在一次游戲中,“商店”的東西賣光了,幼兒向老師告急。老師可以說:“我這里有許多材料,讓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吧。”幼兒議論開了,不一會兒,他們便動手制作出一些東西,像“牛奶”“布娃娃”“果凍”……反正他們用手中抓到的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說什么就是什么。這樣“商店”的“商品”越賣越多,“買家”和“賣家”的“買賣”也越做越“紅火”。幼兒在“買賣”游戲中不僅玩的盡興,還初步嘗到了做“買賣”的樂趣。
總之,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意愿,正確引導他們在游戲中按自己的主觀意愿活動。鼓勵他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培養他們臨時解決困難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在游戲中發揮主體作用,是幼兒教師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