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杏誼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多媒體教學已經延伸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課件,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降低學習的難度,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使練習的點評更加到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高效課堂;課堂容量;降低難度;注意力;點評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課件已經進入課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課件可以實現許多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堂內容,極大地突破常規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促進數學課堂的高效無疑是有很大效果的。那我們應怎樣運用多媒體設備,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借助多媒體,增加課堂的容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練習是新授課的延伸,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反饋。不錯,一節課成功與否,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課堂容量的大小。以往由于受條件的限制,每一節課老師都提著小黑板走進課室,或者早早進教室,將學習的例題板書到黑板上……上完了這個班,又到另外一個班去重復這樣的事情。由于受黑板面積的限制,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課堂四十分鐘內,將練習抄到黑板上,然后擦了又抄上新的練習。這是以前的教學習慣,自從有了多媒體設備和教學課件后,這種落后的做法已經被我們拋棄。從開始的復習導入到新課的講授,再到我們設計的有層次的、形式多樣(填空、判斷、選擇等)的練習,都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有條不紊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爭取到更多的練習時間,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借助多媒體,降低學習的難度
多媒體教學課件能夠靈活地顯示各種動態圖像,能夠動態地展示圖形變換的全過程,能夠形象地揭示一些抽象的幾何概念,
比如平移、旋轉、等積變形等內涵。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感知學習材料,從而建立起內涵豐富、鮮明、完整的表象,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但這種方法很不方便。有了多媒體課件后,我們可以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完整而又逼真地展示給學生看:先出示平行四邊形,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作一條高,然后沿這條高將平行四邊形剪開,將剪開后得到的三角形,平移到被剪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這樣剪開的兩部分就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這時,借助課件,再把拼成的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與原來那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重疊起來。學生經過認真觀察思考,不難理解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等于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于是很容易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此類推,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若借助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學難點將會降低,同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畫圓”教學中,教師親自動手示范畫圓,不一定全部學生都能看得清、看得明白。若是借助多媒體,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屏幕上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定點)順時針旋轉,直至和起點重合掃出一個圓,讓學生初步感知圓的形成過程。接下來,將畫圓的步驟分解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獲得畫圓的完整信息。這樣,學生就會牢牢記住畫圓的每一個步驟,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三、借助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由于教材呈現給我們的知識是靜態的,加上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和認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一些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概念冰冷性、邏輯推理刻板性等特點,會讓一部分學生感覺到數學課堂相當枯燥,缺乏吸引力。這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靜態的知識生動化和情境化,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難懂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在“新、奇、趣”的情境中感受有活力的數學,主動學習。
如在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單位”中,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夠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對于他們來說都比較抽象。這時,我們的課堂設計就要生動一點,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導入新課后,我們可利用課件把這3個面積單位擬人化。首先一個帶有眼睛和嘴巴的小正方形出場了,它用動聽的聲音告訴大家:“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三妹,叫1平方厘米,很高興認識你們……”面對可愛的小正方形,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身上。這時,老師讓學生量一量早已發下的一模一樣的小正方形,讓學生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厘米。這時,小正方形又說話了:“唉,真悶!同學們,你們能幫我找找周圍和我個子差不多的小伙伴和我玩嗎?”學生很樂意去做。在對身邊的事物認真觀察、交流意見后,學生會將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紐扣、大拇指指甲、圖釘等說出來。大家學得都很輕松,這樣順勢而下,在認識二姐“1平方分米”和大姐“1平方米”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感覺相當愉快,教學效果也不錯。
四、借助多媒體,使練習的點評更加到位
學生的練習,肯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的練習還有多種解法。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有一道這樣的練習題:看圖填表,并回答下面問題:
小明騎車150分鐘,騎行了多遠的路程?
學生很快將表補充完整了:
對于上面的問題,也有了不同的解決方法:
學生A:8÷30×150=40(千米)
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先求速度再求路程。
學生B:150÷30=5(分),5×8=40(千米)
這種方法計算很簡便,但是150÷30=5(分)若理解成150分里有5個30分,5就不應該用“分”做單位而應用“個”;若理解成150分是30分的5倍時,就不用寫單位。
學生C∶8∶30=150∶x
這是用解比例的方法解,但是第一個比是路程:時間;第二個比是時間∶路程,比例不成立,錯了,正確做法應該是8∶30=x∶150。
學生還有其他解法……如果把學生的錯誤或不同的做法一一板書到黑板上,無疑會浪費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將學生的答案,直接投影出來,加以點評,讓其他學生對照自己的答案,看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或自己的想法和同學的是否一致,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質量。
還有的練習題,特別是有關“空間與圖形”方面的練習,單憑嘴巴是說不清的、道不明的,圖文并茂效果會更加好。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的練習中:下面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請畫出對稱軸。
第一個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單憑說可以聽明白;第二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由上至下從中間畫出來,單憑說也還可以聽明白;第三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有8條,但是怎么畫出來呢?單憑說可能就有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該怎么畫了,但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畫的過程和結果展示出來細看,學生就會恍然
大悟。
綜上所述,多媒體電教設備已給現代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教師們上課的好幫手。當然,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與運用遠遠不止以上幾點。我相信,只要教學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點積累,多些反思,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也會逐步提升,從而打造高效化課堂!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小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