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0)
近年來,全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據艾瑞網調查顯示,截止2013年一季度,全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突破352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每一次網絡購物必然會觸發一次寄遞需求。筆者通過分析2008年-2012年5年間,全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和全國快遞企業業務量增長趨勢發現,全國快遞企業業務量增長率基本與全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增長率之間呈現線性發展趨勢。由此可見,網絡購物與快遞物流之間存在著較強關聯關系,快遞物流是網絡購物發展的重要支撐,網絡購物為快遞物流帶來了發展機遇。
圖1 2008年-2012年網絡交易規模與快遞企業業務增長率線性關系
郵政國內小包業務(以下簡稱:國內小包)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基于國內輕小件寄遞市場推出的一項全新的寄遞服務。去年8月,首先在廣東、福建、湖南、浙江、江蘇5個省份試點,截止2013年7月底,全國共有30個省份(除西藏外)開辦國內小包寄遞服務,同時也是全國第十家天貓物流簽約推薦物流供應商。
國內小包業務主要以協議客戶為主,主要定位于線上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客戶和線下企業輕小件寄遞客戶,實行“首重+續重+分區”計費方式,可實現全國寄遞無死角,提供預約投遞、上門簽收,投遞過程中短信通知等個性化服務。
1.第三產業經濟形勢好,帶動快遞市場發展
從國家統計局網站查詢,2013年上半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作為快遞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增速高于總體水平,實現增加值112350億元,增長8.3%。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達瓦說,“中國的GDP增長1%,中國的快遞業將以2.9%相當于3倍的速度增長。”因此,所以現在GDP增長以8%來算,快遞服務的增長是24%。
我們可以預見,第三產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帶動全國快遞行業市場高速發展。
2.國內小包占有率低,發展潛力空間巨大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8.4億件,同比增長60.6%;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29.8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同城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1.3億元,同比增長57.6%;異地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5.7億元,同比增長26.6%。國內小包業務量累計完成0.36億件,占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量比重0.9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2億元,占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收入比重0.64%。對比以上兩項指標,國內小包市場占有率不足1%。
2012年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2.8%、75.4%和1.8%,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28.4%、60.5%和11.1%。
目前,國內小包各項指標表現并不出色,試想若將來能分割民營企業10%的市場份額,同樣能展示國內小包巨大發展潛力。
表1 國內小包市場占有數據對
國內小包是中國郵政戰略發展有力抓手。從快遞市場定位來看,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合力把握著整個快遞市場高、中、低端市場。以中高端為代表順豐,以高資費、高服務主攻中高端配送市場;以中低端為代表“四通一達”,以憑借價格優勢、較高的性價比主導中低端市場。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郵政處于比較尷尬局面,郵政老三樣產品EMS、普包、快包不但沒有承擔起中國郵政“老本行”,反而距離消費者和市場越來越遠。EMS相對價格高,時限、投遞服務與民營快遞相比沒有優勢,市場份額逐漸被蠶噬;低端產品普包、快包,由于投遞時限長或者不能投遞到戶,不能滿足網購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消費者認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2012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提出“寄遞市場主導者”戰略定位,祭出“EMS+國內小包”戰略產品組合。一方面,EMS主攻中高端市場,競爭對手目標瞄準順豐;另一方面,國內小包主打中低端市場,自然以“四通一達”民營公司為主要競爭對手,開展正面交鋒。日后的快遞市場競爭必將更加激烈,隨著中國郵政產品組合不斷完善,勢必將在快遞市場掀起一番腥風血雨,最終讓消費者受益。
從業務開辦初期省內5元/KG,省外8元/KG,到目前省內、一區、二區、三區分區計費,國內小包一直采取全國統一定價機制。當然,采取這樣的定價機制有其兩面性。
積極影響:一是對外形象和產品宣傳統一,可以很好起到效果;二是可以方便內部財務管理和產品管理,便于稽查審核各級郵政部門業務收入。
消極影響:全國東、中、西部經濟情況有異、市場競爭程度有異、競爭對手情況有異,因此,統一價格造成局部過高而失去競爭力。
通過對國內小包三區業務量與快遞行業各分區業務量數據對比分析,國內小包在西部地區業務表現不好,筆者分析原因:東部(一區)地區經濟發達,快遞市場需求大,國內小包業務定價具備市場競爭力,業務量自然出口多,所以雙方在東部(一區)業務出口比重基本趨同;但是國內小包業務量在西部(三區)業務發展特別乏力,除了地域和經濟條件客觀原因外,國內小包在西部地區定價過高,直接導致國內小包在西部地區競爭力削弱,市場份額表現差強人意。
表2 2013年上半年國內小包出口地區和業務量占比數據對比
1.信函業務不能通過國內小包郵寄
一是政策監管執行難。郵政集團公司內部明確要求,信函類業務不得通過國內小包郵寄。《郵政法》明確要求國內信件業務由郵政專營,事實上,郵政局目前只是監督機構,并不能嚴格執行,同時又涉及國務院、發改委、商務部等多個層面,根本無法嚴格監督和實施。二是市場決定產品服務。傳統意義上的信函業務已經不再是郵政“專營”,社會物流企業大張旗鼓開拓信函寄遞市場,市場不斷涌現出像銀雁公司、順豐速遞公司等巨頭搶占重要票據、合同文書、證照、卡函等信函類業務,原因很簡單:客戶愿意花更大代價,來滿足自身寄遞需求,只要快遞企業做到速度更快、時限更短、服務更好。
從目前中國郵政的平信、掛號信業務量逐年萎縮,而快遞業務量卻逆勢而上來看,不是“信函”沒有市場,不是靠壟斷政策占領市場,而是自身產品服務存在缺陷,適應不了市場需要,滿足不了客戶需求。
2.郵政國內小包只限簽約客戶使用
郵政國內小包不得在營業網點零星交寄,只限簽約客戶使用,這一業務規定無疑把個人、零星客戶排除到自己的目標客戶以外,意味著需要靠自身營銷人員專人進行主動營銷,門店銷售這一被動營銷模式暫時得不到有效發揮,營銷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這對社會物流企業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在為自己找不到門店方便消費者體驗業務犯愁的時候,競爭對手卻提出不使用自有店面營銷,轉為營銷專員營銷,從而給自己戰略布點、尋找合作伙伴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不能整合各項產品,只會讓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將大好機會拱手相讓。
國內小包真正服務品質關鍵,是其便捷營業收寄、合理郵運計劃、專業作業組織、精準時限標準以及完善投遞服務。目前,國內小包主要采用普郵網絡來進行生產組織,這是一條“最迅速、最快捷、成本最低”切入快遞寄遞市場之路。但是,原有作業組織資源卻難以滿足消費者對作業時限預期和高品質投遞服務要求,一是與報刊、平信、包裹等業務同址、混合作業,降低專業化的處理效率和延長作業時限;二是郵運發送計劃仍然采取一天1-2次的出口頻次和采取火車為主、汽車為輔的郵運方式,缺乏社會物流企業運輸方式靈活多變的組織模式;三是絕大多數普郵投遞隊伍人員相對素質不高,沒有現代化的投遞工具和信息化手段作為投遞服務支撐,高品質投遞服務難以實現。專業化的EMS尚不能在激烈競爭市場中贏得很好口碑,郵政國內小包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決策者要盡快明確郵政國內小包產品定位,究竟是普遍服務性質的業務,還是競爭性質業務?產品定位將直接導致國內小包服務性質、范圍、價格、時限和服務水平。
顯然,從目前資源配置來看,國內小包人員構成、網絡組織、時限計劃、發送頻次、組織模式都是利用原有普遍服務性質網絡資源,沒有新建或者說只是在普遍網絡簡單改良而來,實際上就是“普遍服務+短信服務+投遞到戶”三組合,而現有的時限標準、投遞服務將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影響業務長遠發展。
當然,如果決策層將郵政國內小包定位于競爭性服務,那么所有目標、資源、計劃都應該按照市場化的標準要求自己,重新建立新的服務標準,組織一張能與社會物流公司抗衡的競爭性網絡和組織一支過硬的投遞隊伍,這顯然需要對現有格局進行變革和觸及局部利益者既得利益,因此需要決策層下定決心。
數據顯示,快遞價格是個人賣家選擇快遞公司時首要考慮的因素,用戶選擇率為93.5%;其次是取送貨的速度,用戶選擇率為87.4%;配送網絡的覆蓋率排名第三,用戶選擇率為84.1%。由此可見,消費者都是理性的,他們會精確算計一個產品的性價比,顯然不會輕易會為“高價格、低服務”買單。
1.放開協議客戶和信函產品用郵限制
一方面,國內小包作為新產品,為了讓廣大消費者能迅速接受產品服務,在市場上廣泛鋪開,在短時間內占有市場份額,放開個人、零散客戶限制,可以起到更明顯作用。
另一方面,郵政服務的本質是寄遞服務,除了禁限寄規定的物品是國家明令禁止以外,真正郵寄什么,用什么服務產品,其實是由消費者自行決定。消費者對郵寄50g信函和50g茶葉,是沒有專業認識和專營權的判斷,他們只會關心郵寄速度和投遞服務,誰便宜?誰服務好?就使用誰!
2.參考同行業制定賠償機制
作為有責任擔當的企業,必須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考慮利益得失。作為快遞企業來說,出現快件丟失、損毀、短少以及郵件延誤等,證明自身管理環節一定有紕漏的地方。但是,遇到問題不能選擇規避自身責任,避重就輕不把消費者利益放在心上,選擇極小經濟代價化解責任。
實際上,消費者并不在乎賠償金額多少,消費者更愿意看到一個能擔當的企業,真心關心自己利益。如果企業不在乎消費者,那么消費者同樣不會在乎企業。建立同行業賠償機制,正是承擔責任的表現。
3.建立相機浮動價格體制
現有定價機制對東部發達地區獲益最大,中、西部省份難以在價格上的取得明顯競爭優勢。建立以收寄省為定價中心,參考干線郵路運輸費、投遞結算費、市場競爭程度、同行業定價機制等因素結合相機浮動體制,集團總部掌握結算標準、收入計劃、利潤率等關鍵指標,充分把定價權讓渡給市場,由市場決定價格,不再采取全國價格一刀切,最大限度放開價格管制,發揮專業化經營對靈活、多變帶來的收益。
1.盡快出臺郵政國內小包服務標準和違約處理細則
只有專業才能贏得市場,只有誠信才能取悅客戶。專業的服務標準是對客戶專業的承諾,一旦違約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彌補客戶。誠信是一架通達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內心的橋梁,只有誠信才能取悅客戶。
2.建立并執行內部制約機制
各環節必須有一套規范的操作流程和嚴厲的獎懲辦法,并受到某個部門統籌監督,最大限度保證郵件安全時限和保質保量。
3.不斷完善產品服務
代收貨款、撤件、改址、退回服務是快遞業務中常用的業務,消費者普遍接受。國內小包只有不斷完善的產品服務,適應市場,才有市場競爭生命力。
4.加大人﹑財﹑物投入
信息技術設備落后,非專業快遞從業人員以及投遞工具陳舊等現狀,已經制約國內小包業務發展,必須加大專業人員培訓和儲備,下大力氣對現有生產設備和工具進行更新,才能保證生產效率提高和服務品質的提升。
[1]韓瑞玲,佟連軍,宋嚴楠.中國網絡購物與快遞物流的耦合關聯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