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正, 楊 洋
(1.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2.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市 100871)
現,影響顧客渠道選擇的主要因素有6個,包括營銷因素、渠道屬性、社會影響、渠道集成、個體差異和情景因素。[8]、[9]現有研究證實,企業可以通過營銷策略影響顧客渠道決策,實現渠道遷移。[10]這是因為,營銷策略能夠降低消費者不確定性,強化顧客偏好。[11]文克特(Venkatesan)、庫馬爾(Kumar)和扎維山克(Ravishanker)指出,可以通過分析顧客首次使用渠道和再次使用渠道的時間,獲得顧客遷移的方法。[12]還有學者指出,企業營銷溝通能夠改變顧客渠道選擇,促進渠道遷移,實現顧客和渠道間的匹配。[13]、[14]瓦倫蒂尼、孟塔古蒂和納什林發現,學習意愿更高的顧客更容易遷移,這些顧客可以通過吸引顧客方式、顧客是否提供郵件地址和年齡等指標來識別。[15]盡管如此,他們還指出,顧客對渠道遷移策略的反應隨時間推移而減弱。
綜上,現有研究已經對渠道遷移的作用、可行性和策略進行了探索,并認為:(1)實現顧客與渠道的匹配不僅能夠提升顧客滿意度,還能夠提升企業利潤;(2)有些顧客會隨時間自然遷移、調整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渠道;(3)營銷溝通能夠影響顧客渠道選擇,促進渠道遷移,實現顧客與渠道的匹配。而渠道遷移策略的有效性是現有研究尚未回答的問題,為了增進對渠道遷移策略有效性的認識,本文從某電信公司獲得渠道遷移項目的真實數據,研究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的效果。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渠道日趨多樣化,超過80%的零售商已經采用多渠道戰略,[1]如何管理多樣化渠道成為企業管理者面臨的重要問題。[2]
渠道遷移是企業通過高效率、低成本渠道替代低效率、高成本渠道的過程。銀行、電信運營商是渠道遷移的代表,它們都試圖將客戶從線下渠道(如電信營業廳和銀行營業廳)盡可能遷移到線上渠道(如網上營業廳和電子銀行)。渠道遷移不僅可以有效分流線下渠道服務請求,緩解服務壓力,還能降低服務成本。
企業常常試圖讓顧客通過能夠提升企業和顧客價值的渠道獲取產品或服務。[3]隨著電信在線渠道的興起和完善,網上營業廳已經能夠提供大部分服務。如何將客戶從線下渠道遷移到線上渠道,成為銀行和電信運營商十分關注的問題。目前,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多種策略推廣網上營業廳,如短信廣告策略、定向短信廣告策略、價格策略、體驗策略。這些策略有效嗎?哪種策略更有效?本文將結合某移動運營商渠道遷移實踐,研究渠道遷移策略的效果,豐富渠道遷移理論,為服務企業提供借鑒。
多渠道顧客管理(Multichannel Customer Management,MCM)是企業為了有效吸引、保留和開發顧客,對渠道的設計、調度和評估。[4]多渠道顧客管理已經成為消費品企業、B2B企業、零售企業和服務企業關注的熱門話題。多渠道營銷實踐是發展十分迅速、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營銷活動,已經有40%的零售商通過三種或以上渠道銷售產品,42%的零售商通過兩種渠道銷售產品。[5]
了解顧客渠道選擇和遷移行為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適當調整渠道策略,提升顧客價值。[6]瓦倫蒂尼(Valentini)、孟塔古蒂(Montaguti)和納什林(Neslin)發現,將顧客從傳統渠道遷移至互聯網渠道,企業利潤能夠提升24%左右。[7]現有研究發
現,影響顧客渠道選擇的主要因素有6個,包括營銷因素、渠道屬性、社會影響、渠道集成、個體差異和情景因素。[8]、[9]現有研究證實,企業可以通過營銷策略影響顧客渠道決策,實現渠道遷移。[10]這是因為,營銷策略能夠降低消費者不確定性,強化顧客偏好。[11]文克特(Venkatesan)、庫馬爾(Kumar)和扎維山克(Ravishanker)指出,可以通過分析顧客首次使用渠道和再次使用渠道的時間,獲得顧客遷移的方法。[12]還有學者指出,企業營銷溝通能夠改變顧客渠道選擇,促進渠道遷移,實現顧客和渠道間的匹配。[13]、[14]瓦倫蒂尼、孟塔古蒂和納什林發現,學習意愿更高的顧客更容易遷移,這些顧客可以通過吸引顧客方式、顧客是否提供郵件地址和年齡等指標來識別。[15]盡管如此,他們還指出,顧客對渠道遷移策略的反應隨時間推移而減弱。
綜上,現有研究已經對渠道遷移的作用、可行性和策略進行了探索,并認為:(1)實現顧客與渠道的匹配不僅能夠提升顧客滿意度,還能夠提升企業利潤;(2)有些顧客會隨時間自然遷移、調整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渠道;(3)營銷溝通能夠影響顧客渠道選擇,促進渠道遷移,實現顧客與渠道的匹配。而渠道遷移策略的有效性是現有研究尚未回答的問題,為了增進對渠道遷移策略有效性的認識,本文從某電信公司獲得渠道遷移項目的真實數據,研究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的效果。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研究信息系統采用行為的經典模型。1985年,戴維斯(Davis)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該模型,用來研究信息系統采用行為。[16]基于理性行為理論視角,戴維斯指出外部變量通過影響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進而影響采用態度和行為意愿,最終形成采用新技術的實際行為(如圖1)。在該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決定實際行為的關鍵變量。感知有用性反映使用信息系統對工作業績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反映信息系統易于使用的程度?,F有研究已經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樣本情況下證實了技術接受模型的有效性。
線上渠道(網上營業廳)是電信運營商三大渠道之一。與線下渠道(網下營業廳)和電話渠道(電話營業廳)相比,網上營業廳功能全、成本低,在網下營業廳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高企的背景下,運營商試圖通過多種策略將用戶吸引到網上營業廳,進而控制和降低總的經營成本。
電信運營商推廣網上營業廳主要采用三種策略。第一種是引導使用策略,即網下營業廳服務員協助并指導用戶使用網上營業廳辦理業務,體驗網上營業廳的功能。第二種是觸發短信策略,是電信公司向剛通過網下營業廳辦理業務的用戶發送短信廣告,內容與普通短信廣告一致。第三種是話費補貼,即如果用戶使用網上營業廳辦理業務可以獲得折扣券或價格優惠等。
根據技術接受模型,提升用戶對線上渠道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用戶接受并使用線上渠道的關鍵,本文基于三種升級策略的特征,分析它們提升用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效果,提出本文研究假設。
服務體驗是顧客消費服務過程中的個人感受,[17]是影響顧客服務評價和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服務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離性、不可儲存性和異質性等特征,顧客只有消費服務之后才能評價服務質量。[18]網上營業廳具有典型的服務特征,顧客只有親身體驗后才能準確感知其有用性和易用性。顧客現場體驗網上營業廳功能時,服務人員的現場指導加快了顧客學習過程,可以進一步提升對其易用性感知。因此,現場體驗策略能夠增強顧客對網上營業廳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1a:
H1a:引導使用能夠增加顧客線上渠道使用量。

圖1 技術接受模型圖
短信廣告是最早出現的移動廣告,[19]具有覆蓋廣、成本低、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20]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媒體越來越難以吸引甚至接觸目標人群,短信廣告的高滲透率使其成為重要的新型廣告。電信運營商利用短信廣告告知用戶網上營業廳可以更便捷地辦理相關業務,能夠增加用戶對網上營業廳的感知有用性?,F有研究指出,觸發短信與接收者相關性更高,能夠給消費者傳遞更有用的信息。[21]有學者證實,觸發短信的效果優于普通短信廣告。[22]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1b:
H1b:觸發短信能夠增加顧客線上渠道使用量。
價格策略能夠刺激需求、提高銷售額、維護或改進市場份額等。[23]、[24]價格優惠策略是價格策略中的一種形式,通過價格優惠吸引網下用戶是渠道升級的常見策略。如用戶使用工行網上銀行進行跨行或異地轉賬時,可以得到50%的手續費折扣。但是,現有研究較少探討不同渠道間價格差異的效果。就電信運營商網上營業廳而言,用戶使用網上營業廳辦理業務時,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價格折扣或優惠,提升用戶的感知有用性。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1c:
H1c:話費補貼能夠增加顧客線上渠道使用量。
從技術接受模型角度來看,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只能夠提升顧客的感知有用性,但難以提升感知易用性;引導使用可以同時通過增強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來增加網上營業廳的使用量。所以,現場體驗策略的效果優于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雖然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都能夠提升顧客的感知有用性,但是話費補貼降低了顧客貨幣成本,提升了顧客價值。所以,話費補貼優于觸發短信。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a、H2b和H2c:
H2a:引導使用對渠道遷移的效果優于觸發短信。
H2b:引導使用對渠道遷移的效果優于話費補貼。
H2c:話費補貼對渠道遷移的效果優于觸發短信。
本研究數據來自國內某通信運營商(以下簡稱C公司)的渠道遷移實例。2008年,C公司的用戶規模超過4億,通過線下渠道(實體營業廳)服務顧客愈加困難。因此為進一步減少對線下渠道的依賴,C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營銷活動,促使顧客從線下渠道遷移到線上渠道(網上營業廳)。
第一,引導使用。C公司在線下渠道設立了自助查詢區,該區有1至6臺能登錄線上渠道的電腦,并安排營業員在現場引導使用,指導顧客登錄、使用線上渠道。哪位用戶使用哪臺自助查詢電腦,C公司的IT后臺都有記錄。
第二,觸發式短信。如果顧客在線下渠道辦理可以在線上渠道辦理的業務,當顧客辦完業務離開線下渠道后,C公司就會發送一條提示短信給該顧客,提示他下次辦該類業務可以到線上渠道。
第三,話費補貼。在每月月初,C公司會將上月的消費情況通過短信發送給顧客。如果顧客從未使用過線上渠道,C公司就會在這條短信末尾,增加一條內容,告訴顧客:如果登錄網上營業廳,當月補貼贈送2元話費。
C公司的渠道遷移是一個動態閉環過程。具體而言,C公司以月為營銷活動周期,每月都基于上月的渠道遷移情況,制定不同的營銷活動策略。因此,C公司的渠道遷移,既是對各種營銷活動的權衡決策過程,也是一個渠道遷移結果和營銷活動相互反饋影響的過程,這說明我們的數據很可能存在因果倒置的內生性問題。根據以上描述,本研究的業務背景如圖2所示。
基于SAS軟件的隨機函數Ranuni,從參與渠道遷移的顧客中,C公司隨機抽樣10000個顧客的數據。剔除缺失數據后,剩余9217個有效觀測。數據持續6個月,從2008年4月到8月。具體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ARPU代表月消費額,MOU代表月通話時長,SMS代表月收發短信數,GPRS代表月手機上網流量。

圖2 本研究的業務背景

表1 遷移顧客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中,我們使用的是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PVAR),這是由于:(1)以向量自回歸(VAR)的方式,考慮了渠道遷移結果和營銷活動之間由于因果倒置產生的內生性;(2)以面板數據(Panel)的方式,考慮了無法觀測的個體差異。具體而言,我們建立的一階PVAR模型如下:

其中:ONLI(Online Channel)代表線上渠道的使用次數,TELE(Telecommunication Channel)代表電話渠道的使用次數,OFFL(Offline Channel)代表線下渠道的使用次數。在本研究中,電話渠道雖然不是主要關注點,但它作為控制變量而出現,可以避免產生因缺失變量而導致的內生性。GUSE代表在線下渠道引導該顧客現場使用的次數,REMI代表發送提示短信的次數,SUBS代表發送話費補貼短信的次數。t代表時間,j代表延遲期數(Lag Length)。所有系數中,代表三種營銷活動(引導使用、提示短信、話費補貼)對線上渠道使用次數影響的是 φ14、φ15、φ16。ui.t={u1,i.t,u2,i.t,u3,i.t,u4,i.t,u5,i.t,u6,i.t}',由兩部分構成:無法觀察的個體差異ui及剩余的誤差項vi,t。在估計時,為解決內生性問題和弱工具變量問題,我們使用SYSGMM方法。[25]
系數估計后,本文進一步以脈沖響應函數(IRF:Impulse-Response Function)估計遷移策略對渠道遷移的影響時長和大小。IRF可以估算出一個內生變量受到外生沖擊后其他內生變量對此沖擊的動態反應模式。將IRF標識為,是指第j個變量在t期受到外生沖擊以后,相隔s期對第i個變量造成的影響即為 AIRF(Accumulated IRF)代表長期影響,是指第j個變量在t期受到外生沖擊以后,在t+1期及以后的未來各期,對第i個變量造成的累積影響。
在ADF檢驗和格蘭杰檢驗的基礎上,建立以渠道使用量、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補貼短信為因變量,這些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為自變量的VAR模型。為了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計算了4個擬合優度指標進行判別。從AIC和BIC兩個指標的取值來看,滯后一期的統計量最小,所以PVAR(1)模型是最優的。
基于IRF分析,首先描述遷移策略對線上渠道使用量的短期、長期和峰值影響,如表2所示。第一,引導使用對線上渠道使用次數的短期影響都很顯著,長期影響是短期影響的5.249倍。第二,觸發短信的短期影響顯著(=0.052,p<0.1),但對線上渠道使用的影響立即降到0,從第2個月開始就不再顯著(==0.052),持續時間非常短,沒有長期影響。第三,話費補貼的短期影響(=0.085,p<0.1)和長期影響(=0.128,p<0.1)都顯著,長期影響是短期影響的1.506倍。因此,假設H1a、H1c得到完全驗證,H1b得到部分驗證。

表2 各種營銷策略對線上渠道使用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表3 營銷策略對線上渠道使用的短期影響比較

表4 營銷策略對線上渠道使用的長期影響比較
在對遷移策略的動態效果初步了解后,我們檢驗H2a、H2b、H2c,以對比各種營銷策略的效果大小。檢驗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無論從短期或長期來看,引導使用的效果優于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但話費補貼和觸發短信的差異并不明顯。因此,H2c完全沒有得到證實。
本文從某電信企業渠道遷移項目中獲得研究數據,重點分析了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三個策略的效果,對渠道遷移策略效果進行了探索,填補了現有研究空白。
本文使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對9217個有效樣本進行了持續6個月的觀測分析,發現:(1)引導使用對線上渠道使用次數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都很顯著,長期影響是短期影響的5.249倍,即研究假設H1a得到支持;(2)觸發短信的短期影響顯著,沒有長期影響,即研究假設H1b得到部分支持;(3)話費補貼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都顯著,長期影響是短期影響的1.506倍,即H1c得到支持;(4)引導使用對顧客渠道遷移的效果大于觸發短信,即研究假設H2a得到支持;(5)引導使用對顧客渠道遷移的效果大于話費補貼,即研究假設H2b得到支持;(6)話費補貼對渠道遷移的效果與觸發短信沒有顯著差異。
本文的以上研究結果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本研究具有三點理論意義。第一,首次探索渠道遷移策略的效果,識別出三種遷移渠道策略并驗證了其效果,增進了渠道遷移策略效果的研究,填補了研究空白。第二,首次分析了渠道遷移策略的時間效果,識別了不同渠道遷移策略時間效果的差異,增進了渠道遷移策略的縱向研究;第三,首次比較了三種渠道遷移策略的效果,識別出三種渠道遷移策略的比較效果,增進了渠道遷移策略相對效果的認識。根據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本研究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為企業渠道遷移實踐提供理論借鑒。第一,本文證實手機用戶能夠向更為高效的網上營業廳遷移,電信企業可以運用渠道遷移策略實現顧客渠道遷移,這為電信企業渠道遷移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第二,電信企業應合理組合三種渠道遷移策略,實現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理想組合,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影響顧客渠道選擇。
本文仍存在兩個局限。第一是行業選擇的局限。本文數據來自于電信企業的真實數據,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行業,仍需要進一步驗證。第二是遷移策略識別的局限。本文識別出引導使用、觸發短信和話費補貼三類主要遷移策略,但是由于數據特征的限制,忽視了其他遷移策略的效果,如普通短信提示、定時充值提醒和飛信等客戶端提醒等策略的效果。因此,以后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其他行業中的渠道遷移策略和電信行業中的其他渠道遷移策略的效果。
[1]、[5]Neslin S,Shankar V.Key Issues in Multichannel Customer Management: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9(1):70-81.
[2]、[7]、[10]、[15]Valentini S,Montaguti E,Neslin S A.Decision Process Evolution in Customer Channel Choi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6):72-86.
[3]Valentini S,Neslin S A,Montaguti E.Customer Evolution in Sales Channel Migration:Marketing Science Conference,Vancouver,CA,2008[C].
[4]、[6]、[8]Neslin S A,Grewal D,Leghorn R.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ultichannel Customer Management[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6(2):95-112.
[9]Blattberg R C,Kim B D,Neslin SA.Database Marketing:Analyz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s [M].New York:Springer,2008:142,175.
[11]Narayanan S,Manchanda P,Chintagunta P K.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Role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New Product Categor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5(42):278-290.
[12]Venkatesan R,Kumar V,Ravishanker N.Multichannel Shopping: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7(2):114-132.
[13]Ansari A,Mela C F,Neslin S A.Customer Channel Migr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8(1):60-76.
[14]Thomas JS,Sullivan U Y.Manag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With Multichannel Customer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4):239-251.
[16]Davis F D.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Theory and Results[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85.
[17]Chen C F,Chen F S.Experience Quality,Perceived Value,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Heritage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10(1):29-35.
[18]Gronroos C.Service Quality:the Six Criteria of Goo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J].Review of Business,1988(3):10-13.
[19]Kim M J,Jun J W.A Case Study of Mobile Advertising in South Korea:Personalisation and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MB)[J].Journal of Targeting,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2008(2):129-138.
[20]Mirbagheri S,Hejazinia M.Mobil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Learning:From 45 Popular Cases for Campaign Desig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2010(1):175-192.
[21]Gidofalvi G,Larsen H R,Pedersen T B.Estimating the Capacity of the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Chann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8(3):357-375.
[22]Drossos D,Giaglis G M.Mobile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an Exploratory Study,2006[C].IEEE.
[23]Bawa K,Shoemaker R W.The Coupon-Prone Consumer:Some Findings Based on Purchase Behavior Across Product Classe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99-110.
[24]Zeithaml V A.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Quality,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3):2-22.
[25]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1):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