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
【摘要】 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符合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的趨勢和方向,對促進高校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缺乏選人用人導向性、崗位要求差異性、考察方法科學性、選拔制度規范性等一些突出問題,本文從良性環境營造、考評技術升級、考察方法創新、常態機制構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思路。
【關鍵詞】 高校;領導干部;公開選拔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29-01
高校領導干部是高校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高校教育事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完善競爭性選拔領導干部工作機制,選優配強領導干部隊伍,是一項事關高校發展大局的系統工程。2002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在直屬高等學校試行公開選拔副校(院)長的通知》,在包括中國農業大學在內的13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開展公開選拔副校長工作,拉開了在高校進行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探索的序幕。之后,公開選拔領導職位范圍也逐漸由校級領導擴大到學校中層干部。這種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選人方式,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的趨勢和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規范和完善民主管理、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高校的科學發展。但是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亟需改進和完善。
一、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在選人用人機制上缺乏導向性
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目的是要創新選人用人機制,讓政治可靠、作風樸實、技術過硬、能力突出、公信度高的人得到重用,使其獲得充分展示才華、發揮特長和優勢的舞臺。選什么樣的人、如何選人,用什么樣的人,如何用人,不僅影響學校民心向背的問題,更是事關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大局。目前,一些高校在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上,只是簡單地改變傳統的領導干部任用方式,擴大了領導干部選拔范圍,沒有促進競爭性選拔領導干部機制的形成,缺乏科學選人用人的人才觀導向,不利于發掘人才,選人用人公信度沒有得到提高。
(二)在崗位具體要求上缺乏差異性
高校區別于政府部門、企業等這一特殊性決定了高校領導干部隊伍的特殊性。教學科研的主體地位也為高校領導干部的主要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同的工作崗位當然也就需要不同類型的干部與之相匹配,比如行政部門和教學科研部門對領導干部的要求就有一定區別,黨群部門和行政部門的崗位要去也不一樣,校級領導與中層干部的崗位要求差別就更大。目前,一些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根本不從崗位性質、崗位特點和崗位層級等實際情況出發,不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用什么、選什么”的原則,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崗位同樣的資格條件,不同層級職位同樣的要求,達不到人崗匹配的效果,難以激發領導干部隊伍活力。
(三)在考察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學性
考察的目的主要是為準確評價和正確使用領導干部提供參考依據,是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關鍵性工作。考察工作的方式方法科學不科學,實施效果好不好,直接影響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質量。目前,一些高校往往輕視考察環節,可有可無,使得考察環節變得形式化,缺乏實際價值;有的是考察程度不夠深,局限于表面,不能為干部選拔提供足夠的參考依據;有的是考察內容設計不合理,輕重不當甚至偏離崗位要求,達不到考察效果;有的是局限于談話機制層面,達不到全面考察、系統剖析的目的;有的是無法抵制考察過程中的不正之風,使得考察結果失真失實。
(四)在選拔制度建設上缺乏規范性
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制度的效果很難體現于一個短期時間內。要強化效果就必須堅持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定期開展、規范性開展才能形成競爭性選拔領導干部的常態機制。目前,一些高校推行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方式忽冷忽熱,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今年開展了,明年又不開展了。在選拔制度上也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況,一時一個花樣,尤其是在選拔的標準、方式、規則方面缺乏統一性,難以保證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權威性。此外,一些相應的銜接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比如缺乏跟蹤管理、試用考察、反饋評估、監督糾錯等機制,公開選拔工作實施后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較大。
二、完善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思路
(一)營造公開選拔領導干部良性環境
拓寬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視野和范圍,廣開進賢之路,打破“論資排輩”,提倡“任人唯賢”,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努力打造讓競選者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質和才華的良好平臺,促使廣大人才脫穎而出。堅持把黨管干部的原則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實現干部選拔工作民主化,增強選拔工作透明度,實行崗位公開、考評公開、結果公開。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提高群眾參與度和支持度,增強公開選拔工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為開展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升級公開選拔領導干部考評技術
堅持因崗設考,按照“崗位需要干什么,題目就考什么”的原則,針對崗位性質和特點,科學設置領導干部崗位資格條件,改進筆試、面試的內容和方法,突出能力實績,切實提高筆試、面試命題工作質量。加強考官隊伍建設,增強評價工作的科學性。考官在道德品質上應該是公道正派,在理論功底上應該是比較扎實,熟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還要具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歷,職稱、學歷也應該有一定的要求,具有專家身份的最好有高級職稱。
(三)創新公開選拔領導干部考察方法
善于打破常規思路,全面考察競選者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表現,要把考察范圍從“工作圈”擴展到“生活圈”和“社交圈”,不僅要考察其在“工作圈”的表現情況,更要了解其“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況,杜絕領導干部考察失實失真現象,特別是要防止出現“高分低能”、“能強德劣”、“績優廉差”的情況。堅持靜態考察與動態相結合,擴大談話層面和數量,廣泛聽取民意。加強考察情況公示,堅持好中擇優、優中選強,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備、作風良好、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同志選拔到合適的領導干部崗位上來,使選出來的領導干部讓組織放心、群眾滿意。
(四)建立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常態機制
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不僅是一項改革探索,更是一門新型科學。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強對高等教育規律的研究,充分考慮高校改革發展中的新問題,注重研究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中的新情況,對公開選拔領導干部進行總體設計,研究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把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作為一項常規性、周期性、規范性工作來抓,避免公開選拔工作的隨意性、臨時性和不確定性。同時要加強銜接配套制度體系建設,強化監督糾錯機制,加強成本風險控制,提高實施效率,積極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推動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朝著效能化、制度化、常態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澤洵. 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難點問題研究[J]. 黨建研究. 2011.
[2] 陳傳偉 石樹林. 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制度體系分析[J]. 學術論壇. 2011.
[3] 王路江. 高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