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學, 牛嗣霞, 安永紅, 徐艷霞, 杜海然
(1.承德護理職業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河北 承德 067000)
冠心病是冠狀動性心臟病的簡稱,亦稱缺血性心臟病[1]。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較多。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多的趨勢[2]。在影響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康復、預后的各因素中,心理因素最為重要[3]。冠心病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焦慮和抑郁,而心理應激可致冠狀動脈痙攣,會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4]。因此,在對冠心病進行臨床常規治療和護理時,應重視心理咨詢及干預,根據情況進行適宜的心理行為干預,對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病情及預后,降低病死率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對108例冠心病患者在臨床常規治療的同時,進行了心理行為干預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某市三級甲等醫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心臟內科經確診并無其他重大身體疾患及心理障礙的冠心病患者108例,男62例,女46例,平均56.5歲,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對入組患者要求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5,6]。按著單純隨機抽樣的方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分型、病情嚴重程度和心理狀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預方法:在病人入院時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對照組只接受常規治療和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有序地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具體的心理行為干預技術包括:①支持性心理干預技術:這是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常用的方法有解釋和安慰等[7]。②個別心理指導: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個別患者實施心理行為干預。③放松訓練: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讓患者安靜舒適地半躺或仰臥在病床上,在特制音樂背景中,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④團體心理輔導:將患者集中進行疏導交流,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角色榜樣作用,開展患者之間成功經驗的交流,提高患者的自我功效[8]。⑤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的間接干預。對家人及親屬進行心理行為干預。⑥認知療法:幫助糾正錯誤的認知、不良行為模式和應付方式,確立正確的認知觀點,減少不良心理、社會應激和情緒反應。上述心理行為干預每周1-2次,每次約50min,4周為1個療程。干預治療3個療程。
1.2.2 評定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9],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于心理干預前、心理干預后1個月末及干預后3個月未進行問卷調查[10],測評有專職人員嚴格按常規完成。
1.3 統計方法: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記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
2.1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SCL-90評分結果比較:由表1可見,在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后,實驗組SCL-90各因子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尤其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5因子上較為顯著,差異有顯著性(P<0.05);實驗組內不同階段比較,心理行為干預后SCL-90個因子得分均明顯低于心理行為干預前,尤其在心理行為干預3個月后在軀體化、抑郁和偏執3個方面更為明顯,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SCL-90各因子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SCL-90各因子分比較(±s)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P<0.05;實驗組內比較:心理行為干預前與心理行為干預1個月后*P<0.05;心理行為干預1個月與心理行為干預3個月后△P<0.05
項目 干預前實驗組 對照組干預1個月后實驗組 對照組干預3個月后實驗組 對照組軀體化 2.24±0.57 2.16±0.61 1.79±0.63* 2.04±0.55# 1.53±0.69△ 1.97±0.61#強迫 1.87±0.73 1.93±0.63 1.72±0.69 1.86±0.61 1.68±0.75 1.84±0.68人際敏感 1.98±0.83 1.85±0.75 1.53±0.75* 1.83±0.66# 1.50±0.77 1.64±0.71抑郁 2.29±0.60 2.32±0.57 1.81±0.69* 2.16±0.51# 1.51±0.66△ 1.97±0.76#焦慮 2.33±0.90 2.26±0.88 1.59±0.83* 2.05±0.78# 1.40±0.86 1.58±0.82△敵對 1.73±0.57 1.64±0.56 1.67±0.56 1.62±0.57 1.38±0.57△ 1.41±0.63恐怖 2.15±0.61 2.06±0.57 1.73±0.57* 1.97±0.53# 1.62±0.54 1.78±0.55△偏執 1.81±0.56 1.75±0.55 1.65±0.63 1.70±0.70 1.35±0.63△ 1.47±0.62精神病性 1.67±0.55 1.63±0.51 1.60±0.56 1.61±0.52 1.46±0.57 1.50±0.53
2.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SAS、SDS測試比較:由表2可見,在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后,實驗組SAS、SD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AS、SDS得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實驗組內不同階段比較,心理行為干預后SAS、SDS得分均明顯低于心理行為干預前,尤其在心理行為干預3個月后更為明顯,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焦慮抑郁狀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焦慮抑郁狀況的比較(±s)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P<0.05;實驗組內比較:心理干預前與干預1個月末*P<0.05;心理干預1個月后與干預3個月后 △ 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SAS SDS干預1個月末SAS SDS干預3個月末SAS SDS實驗組 54 45.44±10.27 52.86±10.13 34.32±11.33* 46.45±11.50* 33.45±10.45 42.15±9.88△對照組 54 45.42±10.98 52.28±9.73 39.66±11.34*#50.20±11.76# 36.66±10.70 48.86±11.98△
2.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由表3可見,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明顯好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比較 (n)
經臨床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這些不良情緒反應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有明顯的影響[11],同時還可以使體內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性增加,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甚至引起猝死[12,13],嚴重影響患者乃至患者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后,實驗組SCL-90各因子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患者在心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行為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慮、恐怖的不良情緒及軀體不適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由兩組患者SAS、SDS測評結果可見,在實施心理干預后,實驗組S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AS得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心理行為干預1個月末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但3個月后兩組間SAS的差異并不太明顯,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現象可能是因為患者對疾病的應激反應隨著病程的延長及病情的穩定而逐漸消除,從而使恐怖和焦慮得以緩解,與有關學者研究認為焦慮最容易發生在冠心病發生后的1個月,以后逐漸減少的觀點相符;同樣,實驗組在心理干預1個月末與3個月后SDS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明實驗組患者在心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可以有效的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反應,使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及時進行科學正確的心理疏導和干預,能降低心理應激水平,提高應對能力和免疫力,減少心理壓力,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經對兩組患者實施心理行為干預后,實驗組患者在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心理行為干預能很好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病后的生活質量,也肯定了心理行為干預在冠心病患者的作用,與有關研究觀點相符。心理行為干預能明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可作為心身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7-302.
[2]張靜平,唐瑩.冠心病患者情緒狀態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5,20(15):43.
[3]侯永梅.心理社會因素對心身疾病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2):2358.
[4]陳娓,李予文,婁百玉,等.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情緒障礙及心理行為干預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163-164.
[5]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M].第1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67.
[6]胡大一,叢書,主編.冠心病與并存疾病[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10.
[7]沈寧,劉華平.心理護理與護理程序.醫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559.
[8]辛紅菊,趙立華.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慮狀態的臨床研究[J].2003,18(5):395.
[9]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1.
[10]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2001,(特刊):124-125.
[11]陳遠嶺.癌癥中的焦慮障礙[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2,6(1):10-16.
[12]Shah P,Forrester JS.Pathophysiology 0f acute coronary syndmmes[J].Am Cardiol,1992,69:76.
[13]王福軍,慈書平.焦慮情緒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