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璐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聊城 252059)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學校編排在課表中的作息制度,一般是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二節課后所進行的體育活動,是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重要保證。而學校體育大多過分追求學生體能和技能的鍛煉,而忽視了學校體育教育最終目的。通過對高唐縣高中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了解高唐縣高中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現狀,進一步推動和豐富青少年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和手段提供參考依據,使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培養。
高唐一中、高唐二中。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的需要,分別在中國知識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聊城大學圖書館查閱2000~2011年的有關參考文獻和資料,另外從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山東省教育廳的官方網站查閱一些相關的政策文件。有關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的研究也是近幾年才出現,并且出現了與日俱增的提升形勢。
1.2.2 訪問調查法
針對本課題研究需要,通過與教學豐富的老師面談、打電話等,聽取他們對本研究的意見,以及對調查問卷的設計和研究對象選取的建議。從被調查的學校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老師和學生進行訪談,認真記錄訪談結果,獲取與本研究有關的信息,調查對象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1.2.3 問卷調查法
(1)問卷的設計。本文《高唐縣高中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現狀的調查問卷》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遵循調查問卷的設計原則和要求,聽取體育教師和相關方面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多次修改以后最終形成的。
(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本研究選取高唐縣的兩所高中,對每個學校6名體育教師和1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4 數理統計法
本課題對所有問卷調查等資料采用計算機作數理統計分析處理,為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學可信的數據。
在調查288名中學生將娛樂消遣作為參加大課間活動的第一動機,調查研究的數據表明我對學生參加大課間活動進行思想上的指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認識(如表1)。
學生對當前學校開展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興趣度不高,對現有的大課間形式滿意度也僅占問卷比的45%,另外還有55%的同學對現有大課間體育活動形式不滿意(如表2)。
2.3.1 學生自身學習壓力
學校往往依據升學率的高低來作為評價標準,從學校領導到授課教師都對學生的文化課的要求很高,對體育鍛煉往往持無所謂的態度。久而久之,學生的課業負擔在加重,學習壓力在變大,同時體育鍛煉的時間在減少(如表3)。
2.3.2 學校領導及教師
學校是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基本單位,其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首先應該關心學生的體質健康,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始終將“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第一位,保證各項措施得以落實,指導和監督學校的體育開展情況。據走訪調查發現由于高唐縣兩所中學的場地器材、運動安全、高考制度等因素,高唐縣大部分學校領導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的消極處理辦法。
2.3.3 體育場地器材與經費
對高唐縣高中的實地考察過程中發現場地和器材問題是影響中學體育開展的重要因素。學校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學生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需要,每個年級的情況都差不多,都感覺到場地、器材不夠用,有少數學生還認為完全不夠用,從整體上看,高唐縣高中的硬件條件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這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從對體育教師的調查中也反映出這個問題,在和體育教師的交談中得知,目前高唐縣中學的領導、教育財局領導對于大課間體育活動都不夠重視,相當于文化課學習的投入,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投入遠遠不夠,也是因為這個投入不是立竿見影的,出效果的時間過長,也過于模糊,再加上各個學校都在擴招,這就更加造成了人均場地和可供大課間體育活動用的器材越來越不足。
通過對高唐縣高中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可知:首先,學生每周參加大課間活動的頻率高,基本上做到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二節課后都有大課間活動,這為學生鍛煉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但學生生參加大課間活動的興趣不高,對參加大課間活動的根本目的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2所學校大課間活動的形式統一,內容比較單調,調查的兩所學校大課間活動期間都要先安排廣播操、跑步活動,其他的活動則主要是自由活動。最后學校對大課間活動投入經費、場地、器材不足,制約著高唐縣高中學校大課間活動的發展。
3.2.1 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的要求
學校作為體育活動開展的基礎單位,學校領導要提高重視,真正高度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學校要加大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管理力度,加強對體育場地設施的改善工作,努力提高學生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興趣。體育教師同樣要不斷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不斷改進。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意識,不斷實踐,不斷探索,尋找要適合我們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使自己擁有指導學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面對制約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種種因素,抱怨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想辦法利用各種有限資源,發動其他老師、學生,甚至能夠發動家長,把活動效果最大化、最優化。

表2 學生對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興趣度 (調查人數n=288)

表3 高唐縣高中生壓力統計(n=288)
3.2.2 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利用
場地、器材的利用是許多學校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過程中遇到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如何充分利用和劃分好場地,是大課間活動取得有效性的保障。場地的劃分應該根據學校的場地實情、班級數量、活動內容等因素綜合考慮。開展大課間活動,需要借助一定數量的器材才能進行。而縣城學校一般器材數量都較匱乏,種類較少。因此,要讓大課間活動內容豐富,就需要活動的組織者精心安排、有效落實。學校要不斷增加器材的數量與品種、借助愛心人士的捐助來改變現有體育條件不足的現狀。另外,發動學生自購、自帶如跳繩、沙包、乒乓球、羽毛球或籃球等常見的運動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數較多與器材缺乏的矛盾。
[1] 穆榮先,閆紹惠.黑龍江中小學體育課間活動現狀與展望[J].中國學校體育,2005(4):45.
[2] 劉世東.讓學生真正享受“快樂大課間”[J].體育教學,2008(1):14.
[3] 吳昊.淺談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幾點新認識[J].中國學校體育,2007(2):45.
[4] 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4).
[5] 陳波,陳劍鋒,周學兵.常州市中學生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2).
[6] 曲宗湖,王龍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設計與開發[C].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
[7] 周鳳施.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理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6).
[8] 陳穎悟,劉曉忠.從傳統課間操到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