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中原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河南鄭州 450007)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社會對于人們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逐漸的腦力勞動取代了之前的體力勞動,高校隨之相應,大力的去提供學生的知識技能,卻忽略了對于學生的體能的提高。中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身體素質是人才必備的一種素質之一,這一看法也漸漸被高校與社會認可。因此,高校就之前的體育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很多嘗試性的改革卻使得體育教學走入了一些誤區[1-5]。本文對此進行了一些探討,期望能加速高校體育科學化體育教程,對高校培養綜合型素質人才,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高校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視,因此,近幾年高校對于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完善,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視,體育教學也隨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例如全民健身的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終身體育的思想已然根深蒂固。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隨時都可以操場上慢跑鍛煉的身影。
然而體育教學的嘗試性改革卻也帶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首先,體育教學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幾乎從小學到大學這一過程中,體育教學的內容基本相差無幾;其次,體育教學的形式非常單一,都是進行相關的室外體育鍛煉,沒有從思想上對體育本身的意義進行相關方面的教育;再次,體育教學的成績評定方法不科學,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對課程的評定標準存在嚴重問題,使得學生對于課程的重視度降低;最后,體育教學比較獨立,不和其他形式教學相聯系,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缺陷,高校的口號都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以體育教學從某種程度應與心理教學相聯系起來,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由此可見,高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逐漸改革過程中,有成功的部分,卻也由于嘗試性的改革使得體育教學走入了一些誤區。
(1)轉變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隨著國家對于體能教育的愈加重視,體育教學便又走入了應試教學的誤區。一方面,由于高校對于體能教育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體育教學的內容與局限性,不得不使老師進行針對性內容的教學;另一方面,由于老師對體育的應試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更加明顯的傾向于應試教學的態度,即對于所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根深蒂固,早已遺忘了體育教學的初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轉變為了體育僅僅只是一個課程,一個應試教育的課程。
(2)加強體育課程的建設。隨著高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學校體育學院所開設的體育課程品類繁多。這不得不讓體育教學改革進入了另一個誤區。第一,外在形式多,忘卻了對于體育思想的一種教育,例如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然而進行教學過程中,從未講述太極的歷史,太極拳動作的科學性等等,導致學生最后打出的太極拳只是有形無神;第二,東西方的體育思想有所不同,傳統的中國教學思想是在于教,而西方國家的教學思想在于自己學,然而我們在引進西方體育項目的同時,卻沒有灌輸西方的體育思想;第三,體育課程考核制度極度不完善,目前隨著高校學生數量的增加,學校課程的學習越來越簡單,而且考核也越來越容易,體育教學也不例外,考核簡單,形式單一,例如籃球課程的考核,一般稍微對籃球有些愛好的學生不需要上課都能夠輕易通過。
(3)強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體能教育越來越受到同學認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越來越推崇,對于體育文化的理念越來越多的被接受,校園處處可見鍛煉的身影,充滿活力的校園成為了校園的一種風景。然而,這卻將體育改革引入了另一個誤區。目前,學校旁邊有各種各樣的教學吸引了不少的學生,如瑜伽、柔道、跆拳道等項目,學生要學這些本也無可厚非,然而外面的教學專業程度讓人不得不懷疑,使得學生白白遭受經濟損失。這種情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對于一些流行性運動項目,學校沒有這類課程;同時高校又在大力倡導終身體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外面機構的廣告宣傳,使得學生成為了他們經濟的來源。
(1)明確高校體育教學的意義所在,樹立新型的體育教學理念。第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體育教學是培養21世紀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著眼于未來,終身體育的觀念貫徹到教學理念之中,鍛煉也是有技巧的,體育教學應當使得學生掌握科學的理論來開展體育,重點培養學生使用科學的方法來指導自身的鍛煉,即提高鍛煉意識的同時更需要掌握鍛煉的技巧。第三,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才能,從體育鍛煉中獲得自己的樂趣,這才能最大程度實現現代會教學。
(2)加強體育的理論教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能夠指導實踐。可見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而行,體育鍛煉自然也是一樣,有形無神的動作只會使人變得呆滯。所以體育教學的理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高校中體育教學對這方面卻極為匱乏。通常情況下都是在室外對于一些教學內容進行動作上的指導,這不得不使教學過程單一,使人提不起興趣,這并不能使學生受益多少。所以體育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加入對理論方面的教學,通過學生對于理論的了解,來加強對體育鍛煉的指導。
(3)與心理教學相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發展體育教育的一部分,即身體健康,然而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掌握完全是通過心理教學的課程,且兩個課程毫無關聯,這是與實際完全脫節的。因此心理教學的過程應貫穿于體育教學之中,這樣的課程設計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調動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一些學生稍有心理障礙,比較內向,不喜歡集體性的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中加入心理教學,可以使得學生打破心理障礙,更好的融入集體之中;第二,鍛煉的過程中更好的塑造學生的個性,傳統的教學使得學生猶如被馴服的小鹿,毫無個性而言,而體育課程中貫穿心理教學,使得學生打破傳統的心理觀念,更好的進行體育鍛煉;第三,體育鍛煉培養人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心理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新型社會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的融入社會。
(4)體育課程與教學方法的改進。體育課程五花八門,如籃球、足球、交誼舞、柔力球、太極拳等等。品類繁多的課程類型可以適應于不同興趣的學生,然而很多的體育項目卻與社會體育脫節,實效性不強。所以高校的體育項目應當重點發展實效性強、與社會運動相關聯的項目,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于社會的發展,在社會體育項目中發揮出優勢。教學的方法尤其要進行相關的修正。目前的教學依然是那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整齊劃一的站隊形式,認真聽話永遠是好學生的典型,然而這樣卻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體育教學過程變得死氣沉沉。這又如何使得學生提起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與愛好,完全變成了一種應當去應付的課程而已,這當然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同時也是一種傳統觀念的深入人心。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更多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得體育課堂更加生動,也使得學生對于體育教學更加熱愛。
當前,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理念深入人心,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也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所以在深入高校體育改革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學生對于體育理念的培養、對于體育鍛煉的熱愛以及對于艱苦奮斗的思想的培養。故而體育教學不僅僅只是增強學生的體魄,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對其個性與綜合素質的養成。
[1] 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15-135.
[2] 曲宗湖.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發展的構想[J].體育科學,1998(4):7-11.
[3] 馮巖.21世紀大學生體育與素質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1(4):31-33.
[4] 李相如.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模式[J].中國體育科技,2001(5):11-14.
[5] 李衛平.當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研究中心若干熱點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89-92.